-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洪水在宝瓶口前持续约6小时后,将人字堤冲决,人字堤发挥了非常溢洪道的作用,洪水由缺口泄入外江,自此“水势豁然”,“始就平顺”。从而保障了宝瓶口的安全,减轻了内江的灾害。所以人字堤被冲毁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3.5 人字堤垮塌是坏事还是好事? 3.6 丁宝桢该不该受处分? 既然人字堤承担了非常溢洪道的功能,当岷江出现特大洪水时,将人字堤冲垮就是必然的结果。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以及1964年的岷江特大洪水,人字堤都被冲垮。按清代关于都江堰工程罚赔的规定,本不应罚赔。故丁宝桢等3人为此受到处分及罚赔是冤案和错案,后来实际上已经平反。 ·“笼石”的优点与缺点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的历程 ·丁宝桢“易笼为石”的评价 竹笼编制 施工中的竹笼堤 完工后的竹笼堤 “笼石”为都江堰一项传统工程技术,编竹为笼,纳石于内,长期用于鱼嘴、堤防、护岸、丁坝等工程。 4.1 “笼石”是都江堰传统工程技术 4.2 “笼石”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笼石”就地取材、成本低廉、施工简便,且系柔性结构,能较好的适应变形,对地基要求较低,故两千年一直是都江堰传统工程技术。 缺点:装石之笼,浸泡水中,日晒雨淋,易于腐朽,既耗资,又费工。清代渠首岁修,额定竹笼13000余条,年需竹料约170万斤,民众负担沉重。 西山大竹织万笼, 船舸载石来无穷。 —陆游《视筑堤》 陆 游 像 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元代1206~1368) 元至元三年(1266年),陕西按察副使李秉彝大修都江堰,采用砌石工程,是为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之始。 后至元六年(1335年),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大修都江堰,将鱼嘴及诸堰全面改为砌石结构,并在鱼嘴上用铁6000斤铸大龟镇水。 吉当普 像 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明代1368~1644) 长达276年的明代,一直存在“笼石”与“砌石”的激烈争论,都江堰大修交替使用两种方法。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川按察司主管水利的佥事施干祥大修都江堰,采用砌石结构,并铸造铁牛两头,首尾相连,形同人字,用作分水鱼嘴。 施千祥像 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清代1645~1911) 清代266年里,采用“笼石”,一遵旧制,从未更易 。唯有丁宝桢大修都江堰,易笼为石,都江堰工程技术改革停滞两百多年后,重新启动。 4.3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历程(民国) 民国22年(1933年)叠溪堰溃决,都江堰渠首冲毁。1935年,川政统一,省主席刘湘决定重修都江堰渠首工程,由新组建的四川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张沅主持重修工程,1935年冬动工,1936年春竣工。采用砌石结构,取得全面成功。 张沅像 4.4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的关键技术问题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起始于元代初期(1266年),成功于民国时期(1936年),其间经历了670年的漫长历程。何以步伐如此缓慢呢?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砌石的胶结材料问题,二是砌石结构的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问题,都是在上世纪30年代才得到解决。 4.5 丁宝桢改革都江堰工程结构评价 都江堰工程结构改革在清朝停滞了二百余年后,丁宝桢承前启后,继续改革,并部分取得成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鱼嘴改为砌石结构,并在两侧铺竹笼保 护基础,基本经受住光绪四年洪水的考验。 (2)蒲阳河与柏条河之间的太平桥石鱼嘴用至民国期间。后人称为丁公鱼嘴。 (3)人字堤垮塌的根本原因是超标准洪水所致,与工程结构无关。 “意至美而法未尽善” —全泽《太平桥石鱼嘴(丁公鱼嘴)记》 蒲阳河与柏条河之间的丁公鱼嘴 结束语:堰功道上十二贤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积劳成疾,溘然辞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丁宝桢主蜀十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效斐然,政绩卓著。丁宝桢执政为民的理念,锐于改革的勇气、深入实践的作风,敢于负责的精神,为官清廉的品格,风范长存,令人景仰。 丁宝桢辞世后,朝廷闻之,悼惜殊深,赐丁宝桢太子太保衔,谥文成。礼部奏请将丁宝桢和曾国藩、左宗棠等同举为中兴名臣。 丁宝桢辞世后,四川、山东、贵州三省百姓,无不悲恸惋惜,纷纷建祠祭祀。朝廷同意山东省奏请,将其灵柩运至山东历城(今济南),与先逝夫人合葬。 丁公祠纪念碑前楹联刻石 四川人民感激丁宝桢主蜀期间治理都江堰的功绩,在二王庙建丁公祠,立纪念碑。1933年被叠溪堰溃坝洪水冲毁后,于二王庙后殿塑像祭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