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课程思想与实践述评.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之洞课程思想与实践述评

年 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卷第 期 ( ) 张之洞课程思想与实践述评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 [摘 要]张之洞在主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过程中,关注课程设置与改革,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思 想。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及效法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张之洞课程思想的成因。他提出的课程建设的 指导思想,构建的“中西并举”的课程体系,以及其在课程建设实践中的积极探索,不仅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发展, 也为当今中国教育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提供了历史参考。 [关键词]张之洞;课程思想;中西并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历代教育家极为重视的课题之一。作为清末政府倚重的权臣,张之洞一生致力于 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教育实践成果丰硕。在主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过程中,张之洞关 注课程设置与改革,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思想,对近代中国的课程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 试就张之洞关于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略作梳理,以期挖掘出对于当今我国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历史 借鉴意义的因素。 一、张之洞课程思想的成因 任何思想或观念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张之洞的课程思想也不例外。从张之洞有关教 育改革、发展和管理的奏折、牍稿及著述来看,张之洞课程思想的形成是以下因素合力的结果。 社会需求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决定教育培养目标和任 务,根据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可以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这样既保持了教 育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相对平衡,又能促进教育、课程与社会同步发展,张之洞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诸 多思考与实践和上述思路正好相符。张之洞生活在近代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突出特点是政治黑暗、经 济落后、外敌入侵、社会矛盾尖锐。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没落的晚清政权,张之洞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 范围内进行过积极的努力,如力主抗击法国和日本的侵略、反对割让台湾、致力实业及教育救国。但现实 却与其愿望相磨相悖,对外战争中,清军屡战屡败,卖国条约不断增订;在建设军队和兴办实业过程中, 他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严重的人才危机。为了解决人才匮乏问题,张之洞曾高薪聘请 洋人,从国外招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但洋人的种种表现,如充当经济间谍、垄断技术、把持军队和企 业等,令张之洞大失所望,深感“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人才问题的迫切感实质上反映出中国 传统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此时张之洞心目中的人才应该具备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的 素质,这种人才既懂得中国经史之学,又具有声、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且不尚空谈,务实 求用。然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工具的封建教育特别是科举制度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声、 光、电、化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已弊窦丛生,其选拔的所谓人才,脱离 实际、因循守旧,对封建政府盲目服从,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排斥万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这样写 。他对士大夫将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军事武器及 道:中国“士大夫茫昧如故,骄玩如故”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胡世刚( ),男,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教育史 及高等教育研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工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视为淫巧奇技而加以抵制的传统观念与行为予以批评,强调指出:“夫政刑兵食, 国势邦交,士之智也;种宜土化,农具粪料,农之智也;机器之用,物化之学,工之智也;访新地,创新货,察 人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