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五章 美育本质论.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美育本质论

第五章 美育本质论 讲授人:浙江师范大学 刘彦顺 2005年11月4日 一、序言(一) 对前苏联美育理论影响的反思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反思前苏联美育理论对我国的影响? 在新时期伊始,在美育理论界存在的主要是受前苏联与东德的政治美学观影响与支配下的工具论的美育观念。在1978年到1983年前后,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许多关于审美教育的文章之中,所引用的多是这些资源。 原因之一在于,在当时意识形态中属于西方阵营的资产阶级美学家的理论,还无法堂而皇之的登场。 原因之二在于,解放后对苏联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理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都是我国作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来照搬的,自然对前苏联的东西如数家珍。 一、序言 (一) 对前苏联美育理论影响的反思 第二、前苏联及东德美育理论选读 之一: “苏联教育学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关于教育和教学在儿童个性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理。只有向儿童施加有目的的美育影响,吸引他们参加与生活要求紧密联系的艺术活动,才能发展儿童的感觉范围,使他们深刻理解美的概念,达到能理解真正的艺术,理解现实美和创造美的水平。……由于人们的社会阶级条件不同,各个阶级和团体的代表人物有时会对美的现象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只有与建立共产主义的真正的人类社会有求身关系的工人阶级,才会竭力维护和掌握永恒的美,这种美有助于促进个性中人类优秀品质的发展。由于掌握了真正的生活真理和具有高度的党性与人民性而受尊崇的工人阶级的审美理想,已成为我国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 ——里哈乔夫与克维亚特夫斯基《普通教育学校学生美育的实质、原则和体系》 一、序言 (一) 对前苏联美育理论影响的反思 第二、前苏联及东德美育理论选读之二: “在我国进行审美教育,意味着首先要从儿童所能理解的工人阶级的审美理想出发,形成他们对于艺术和现实的审美态度。形成这种理想的一条基本途径是完善儿童的审美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活条件和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产生社会主义的审美力。所以,进行美育还意味着发展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主义审美力,它能帮助儿童积极抵制资产阶级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十分重要的是,要防止儿童迷恋不正确的理想和虚伪的美,并向他们指出,人的真正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同样也必须教会他们理解劳动的美,因为全部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教师在教会儿童欣赏劳动美,形成他们对于社会活动中的美的敏感性以后,应该尽可能依靠精神美和道德美的因素来促进儿童参加劳动活动” 。(出处同上) 一、序言 (一) 对前苏联美育理论影响的反思 第二、前苏联及东德美育理论选读之三: “用怎样的思想内容的文学和艺术去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力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从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任务出发,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求慎重地选择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组织美育体系的第二个原则是,学生的审美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统一性原则” ——德廖莫夫等编《美育原理》(1984年) 一、序言(一) 对前苏联美育理论影响的反思 第三、前苏联美育理论的特征: 1、这是一种极端的政治美学理念支配下的美育观。 2、这是一种在极端专制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下形成的对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统治的美学观与美育观,既是一种强权主义的美学,也是文字狱的现代体现 。 3、美育活动事实上成为了政治与道德的绝对的工具,美感一如阶级、阶层一样,某一集团的美育与另一集团的美势不两立,美感被限定在极为狭小的所谓的革命的现实主义作品之中,在根本上是反美的,是反审美的教育,是丑育,是使人变丑的教育;根本上是反文化反文明的美育。 一、序言(二) 新时期伊始的中国美育理论 (一)艰难行进: 1、新时期以来第一篇专门的美育理论文章是郭笙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第二期的《美育浅议》。他在文中首先就提及:“有人一提到美育,似乎就觉得这是资产阶级的玩艺,这是我国文化落后在某些同志教育思想上的一种反映” 。 2、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健康成长。……良好的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们精神饱满,积极向上,对促进人们的身心的健康与智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益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又是不可相互代替的,……美化全中国,这也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周扬) 3、“审美……如果得不到发展和培养,势必见食物仅知其可食而食之,见衣物仅知可穿而穿之……,恰同羊遇青草即啃,鸡遇小虫即啄……,那又何异于一般动物呢?”。——洪毅然 一、序言(二) 新时期伊始的中国美育理论 (二)重见曙光: 在1984年与1985年,蒋孔阳与曾繁仁分别发表了论文《谈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