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的背景 1950年代末,Lado(1957)出版《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该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法”(Contrastive Analysis)。 Lado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语法等方面一步一步地进行比较。 对比分析法 Lado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们最难学的方面就是与他们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或类似的方面则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所以他认为第一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acquisition)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就是我们常说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有利的一面即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利用对比分析往往能找出学生的错误根源,并发现学生学习目的语中的难点和重点。人们甚至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困难,并预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这些部分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的错误的目的。 比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会生成如下句子: (1)﹡我回老家参观我爷爷。 (2)﹡我学习汉语和教英语。 再比如,与汉语相比,泰语的语法形式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汉语的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前,泰语的修饰语多在中心语之后,即: 汉语: 修饰语 + 中心语 泰语: 中心语 + 修饰语 (2)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大到小,泰语的表达习惯是从小到大,如: 汉语:今天是2010年1月28日。 泰语:今天是1月28日2010年。 汉语:我们在中文学院门口见。 泰语:我们见在门口中文学院。 如果汉语教师对比了汉语和学习者的母语,对两种语言的差异十分清楚,就会了解什么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问题,并为此做好充分准备,讲解汉语的某些难点时就能做到以少驭多,一语中的。 对比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教”的角度对比目的语和学习者的母语,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意识地减少错误的发生。 对比分析法的不足 对比分析法的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生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易。 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而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以及作为学习客体的学习过程,不能解释除母语的负迁移以外的其它偏误的原因,忽视了心理学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有些真正的难点,对比分析并没有预测到。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不同之处并不总是给学生造成很大困难,而两种语言的近似之处有时却是学生不易掌握的难点。差异不明显的部分往往是学习者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老师,这个歌儿很……漂亮。” ( “ The song is beautiful.”) “……那就是我们访问中国的目的.” (“……That’s the aim of our visit to China.”) 尽管对比分析不可能准确预测学生的所有学习难点。但是,作为一种方法,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对比的必要。 偏误分析的提出 由于对比分析法对第二语言习得不论是在实际预测中,还是在理论上,都过于简单化,人们开始探索新的理论。 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不能只注重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异同)。他们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者将学习者的这一套语言叫作“中介语” (interlanguage),开始将“中介语”作为研究重点,而不是像对比分析法那样只注重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 在这一背景下,Pit Corder于1967年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tion of Learner Errors)一文,提出了“偏误分析”理论,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 偏误(error) VS 失误(mistake) 偏误: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语法规则之后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失误:学习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律,绝大多数场合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只是没有像母语者那样成为习惯,或者由于粗心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鉴别失误和偏误,主要看: (1)使用频率 (2)使用者能否自行纠正 例如:“我觉得一点累” 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