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声学进展简介.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声学进展简介

中国古代声学发展简介 ——应物10902 舒浪 20世纪70年代,音乐家吕骥、黄翔鹏等人在普查和测试古乐器当中,偶然发现一个编钟壳体能演奏出两个基音。当时简直不敢完全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谁也说不清楚一钟双音的物理机制,一场有否双音钟的争论由此而发。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证实确有双音钟,因为在它的每一钟体的鼓中央与鼓侧旁分明标出两个基音的音高。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声学家的重视。他们以最先进的实验手段揭开了双音钟的奥秘。一时间,为了弄清古代人的创造发明物的机制,忙坏了今日的音乐界与科学界的学者。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物理学史大系”《声学史》卷告诉我们的一个故事。 其实中国人民很早就和声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神话传说及典籍,在距今五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地新石器时代左右,我们的祖先就创造的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乐器与舞蹈,当时的音乐并非是用于娱乐而是用来祈福,如打击乐器,管乐器及用以招来雨水,驱除乾旱之舞。 之后逐渐过渡到夏、商时期,根据古典文献记载,此时的音乐舞蹈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继而到了周代,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而在周代还有采风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收集民歌民谣,为后代保留了许多的民间风采,在春秋时期经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在秦汉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荆轲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 “瓦舍”、“勾栏”应运而生。 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 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中国古代人民与音乐上对人类的贡献是十分卓著的。《声学史》告诉我们,中国人不仅最早创立了“声学”一词,而且最早对“乐器”和“噪声”分别作出了定义。探讨乐律的音程和音阶的数学规律的学问,中国古代人称它为“律吕之学”或“乐律学”,简称为“律学”。从一个起始音(“宫”)开始,以2/3或4/3交替作乘法运算,就可以得到一个约略八度内的十二律,中国人称它为“三分损益法”,由此方法产生的律称为“三分损益律”;欧洲古代音乐家只用2/3去乘,他们称为“五度律”,其产生的十二律并非全部在一个八度内,而是要以乐律移位的方法使十二律全都在同一个约略的八度内。所以说“约略的八度”,是因为2/3或4/3都是一个除不尽的数,因此不可能在十二次做乘法运算后使八度音的弦长为起始音的一倍或一半(古代人称其为“返宫”),其间小有音差。 为了在数学上消除这小小的音差,古代中国人花费了上千年时间,不断地在数学上做了种种运算。因此,就有汉代京房地56律或60律,有刘宋钱乐之的360律,又有唐初祖孝孙从360律中拣选出的12律,从而达到返宫目的。晋代荀勖却从笛律入手,计算出笛管内完全八度的七声音阶,并在声学史上首次找到了管口校正数。到宋朝,何承天又在三分损益基础上,以累加音差的平均数方法,达到了返宫目的,而且其十二律非常接近平均律的效果。在历史上还有许多人以不同的数学方法处理乐音的律与音阶问题。这使得中国古代的声学史成为律音与数学交融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人民对声学的应用不仅体现在音乐舞蹈方面,在建筑方面,中国人民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智慧。在古代,中国人就懂得在建筑物中巧妙地利用声音的特性。比如,把寺庙建的足够大,这样,佛乐在寺庙中就能产生很好的回声效果;豪华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