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课件1.pptVIP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课件1.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四课“中庸之道”课件1

【原文】6·29 子曰:“中庸(1)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中庸:中,谓之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评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但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明确指出的。 【原文】11·16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出典在这里。中庸之道。凡事恰到好处,尽善尽美。形容美人是肥瘦适度,增一分肥了点,减一分瘦了点。服装公司也是这样,个性化服务,定制衣服,标准就是中庸,才能让顾客中意。适中才是理想,到了至善就不要动了,不要进,不要退;不要左,不要右:止于至善。就像数轴中的那个中点“零”。左右都向这个零逼近,很难逼近。零点,这个境界太难把握了,比赴汤蹈火还难:“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礼记·中庸》)你杀了我吧,中庸我是做不到了。 好比骑自行车,骑快骑慢玩技巧都可以,玩命也可以,但是若要我骑在那里不动,又不要倒,那还不如杀了我。止,这就是功夫。止于至善,止于中庸,乃是最神奇的运动,看上去最静,纹丝不动。杂技演员对此体会最深。企业家要抵抗市场诱惑而坚持公司理念和大思路,必定要修炼“止”的功夫,站在平衡木上不动。今天看到能源赚钱就搞能源,明天看到网络赚钱就搞网络,后天搞什么?折腾死了,什么也搞不成了。 中庸是马虎不得的,糊弄不得的,要有至诚之心,不动之心,精益求精,才能抵达。 【原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 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5)节:节制,限制。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