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杂文集被批是“注水肉”:陈词滥调7拼8凑.docxVIP

余华杂文集被批是“注水肉”:陈词滥调7拼8凑.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华杂文集被批是“注水肉”:陈词滥调7拼8凑

 怎么来评价余华这本号称十年磨一剑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呢?如果要我直说,那就是这是一个七拼八凑的大拼盘,里面有些部分还有些营养,但更多的是让人食之无味又无比厌倦的“鸡毛蒜皮”,就是在这些“鸡毛蒜皮”里都不乏“注水肉”。当然,我这样说的前提是,这本书的读者对余华的前生今世、对中国的现实一无所知,而这样的读者无疑是不存在的。   如果算上最后的两篇附录《〈兄弟〉创作日记》、《〈第七天〉之后》,《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共计42篇文章,这些文章粗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文学有关的,一类是与文学无关的,而这两个大类又可分成若干小类。在我看来,尝可一观的自然是与文学相关的,虽然大部分不过老调重弹、陈词滥调、调虎离山。   为了让这篇文章尽量不成为批判稿,我尽量在这本书里找出一些“闪光点”来,虽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华最重要的身份是作家,读者自然最关心的是他的文学成长之路、他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变迁以及他对文学的看法,这些自然要去那些与文学有关的文章里寻找。这些文章大概包括创作谈(《〈兄弟〉创作日记》、《〈第七天〉之后》、《一个记忆回来了》等)、书评(《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我们的安魂曲》等)、文坛八卦逸事(《篮球场上踢足球》、《作家踢足球》、《录像带电影》等)。   对于熟悉余华成长经历以及创作生涯的读者,阅读这些文章首先等于把“余华往事”又重温了一下,比如众所周知他是医生的儿子,成长在一个小县城里,从小见惯了生死,少年时期适逢“文革”,而这一切对余华日后的创作生涯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渐开,马尔克斯、海明威、福克纳、博尔赫斯们涌入中国,于是余华等吸足了“狼奶”,“先锋”日盛,《收获》等捧红了余华等……   说老实话,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再听一遍这些故事,但果不其然。至于余华在还没有红以前曾经和日后像他一样成为大碗的茣言、苏童、格非、史铁生等吃过饭、打过球、翻过墙、同过宿,我相信大多数读者和我一样了无兴趣。   只有当余华面对具体的作品、作家深入点评时尝可见到曾经的作家余华的本色,虽然他的那些评论对于如今久经考验的读者来说也不过已经是常识。我个人认为《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是这本杂文集里写得最好也是最言之有物的一篇。在这篇文章里他这样说:“麦克尤恩的这些短篇小说犹如锋利的刀片,阅读的过程就像是抚摸刀刃的过程,而且是用神经和情感去抚摸,然后发现自己的神经和情感上留下了永久的划痕。”读过伊恩·麦克尤恩作品的读者应该能感觉到余华目光的尖锐与心灵的敏感。而关于文学的意义虽然听起来不免陈词滥调,但还是有些动人和亲切:   “我曾经说过,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   无论怎么陈词滥调,作为有几十年阅读和创作生涯的余华对什么是好的作品还是有很清醒的认识的,比如在《荒诞是什么》一篇里他这样说:“文学的叙述就像是人的骨髓一样,需要不断造出新鲜的血液,才能让生命不断前行。”不幸的是,他近些年推出的《兄弟》、《第七天》恶评如潮,原因正是因为他并没有给读者提供什么新鲜的东西,而他在《〈兄弟〉创作日记》、《〈第七天〉之后》里的自辩在我看来也是无力的。他似乎忘记了,就在他满世界飞来飞去,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读者却在飞速进步,见证过的伟大作品与各种文本实验一点也不比他少,如今的读者也像他一样喝足了“狼奶”,再也不是当年看着“伤痕文学”会落泪的读者了。   至于这本书里那些与文学无关的“杂文”,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不提也罢,但因为其内容差不多占全书一半之巨,不说几句也说不过去,那我就强压着因为它们浪费了我的时间而激起的无名怒火说几句罢。   说老实话,我实在弄不清楚他把那些杂七杂八的文章塞进这本书里意欲何为,他的读者自然是冲着他的作家牌子来的,谁又愿意来分享他的观球经历(《南非笔记》、《迈阿密达拉斯笔记》)、游山玩水(《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耶路撒冷 特拉维夫笔记》、《纽约笔记》)、邻居的噪音(《七天日记》)、儿子成长记(《儿子的固执》、《写给儿子的信》)等等等等,并不是说这些不可以入文,但总得有趣、深刻、优美些吧,但在我看来,这些指标无一达标。   以上列举文章无论多么无趣,但总还算言之有物,有些文章余华起的标???很“大”,诸如《非洲》、《哀悼日》、《关键词:日常生活》、《埃及笔记》等,这样宏大的标题如果不发点古今之忧思实在说不过去,进去一看才知只是“惊鸿一瞥”,寥寥几百字,其水平连中学生都不如,如果我是媒体编辑,绝对不会让这样的文章出现在我的版面。   余华堕落如此,作为他曾经的一个热爱者,我真是难以接受而又无比痛心。   如今的余华也许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有人与他同“坠”,马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