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型的互联网思维.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媒体转型的互联网思维

媒体转型的互联网思维 陈雪频?12月29日 09:45分享 又到一年的年底了,最近有两件事最撩拨媒体人的心思:一是《新闻晚报》将于2014年元旦后正式停刊;另一个是《罗辑思维》在27号一天收入超过800万。对于前者,很多传统媒体人都有物伤其类的伤感和缅怀;对于后者,媒体人的看法就有些多元了,有人兴奋于找到了一种新模式,有人则有点羡慕嫉妒恨。 (2013年5月24日,北京。2013APEC青年创业家峰会,《罗辑思维》特别专场:“这一代人的怕与爱——悲催的人生需要解释。”知名脱口秀表演者罗振宇激情演讲引来阵阵掌声。东方IC供图)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对比,更是不免让人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些传统媒体在过去一年的营收狂跌40%以上,传统的“广告+发行”的商业模式濒临崩盘,大量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纷纷离开这艘“泰坦尼克号”。而同样是传统媒体出身的罗振宇和申音,在短短一年内打造了一个新的媒体品牌《罗辑思维》,并通过“史上最无理的会员计划”收入了近1000万元人民币(除了刚收入的800多万,《罗辑思维》曾在8月份的6个小时内收入160万)。 这种对比让我想到了一个月前发生的一幕。一位我很尊敬的媒体前辈在分析传统媒体的价值链变革时,提到了一句“那些唱衰传统媒体的人大都是从传统媒体出去的Loser”。在当天晚上罗振宇的脱口秀中,他用了近20分钟来调侃这句话,并为自己辩解:他这个“从传统媒体出去的Loser”并非真的Loser。确实,罗振宇在央视和第一财经工作时就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媒体人了,只不过他离开传统媒体做新媒体之后,他从一个知名媒体人变成了大众名人,变得更加成功了。 这种给批评者贴Loser标签的方式不无意气用事,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媒体人内心的焦灼感。很多媒体人都知道传统媒体在走下坡路,但这两年这种崩盘式的下滑却是超出了很多媒体人的想象。此路不通,新的路径又不明朗,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焦虑。在过去两年,很多媒体人离开了传统媒体,大多数人并没有想好新方向,他们也在摸索,正如一位媒体人说的那样:与其等死,不如找死。 媒体的方向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媒体的本质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媒体首先是一种信息传达的中介,其次是一种价值观汇聚的载体。从媒体本质上去分析媒体未来的走向,可能会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 首先分析一下《新闻晚报》的停刊。上海的两家媒体集团合并为一家,一下子就存在了两家晚报——《新民晚报》和《新闻晚报》,他们在内容上非常相近,这个时候成立时间较短而且多年亏损的《新闻晚报》停刊就顺理成章了。不仅如此,在信息随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还把报纸分为早报、晨报、午报和晚报都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甚至说得更直接一点,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下,报纸作为主要用于获取信息载体的价值都不大了。纸质杂志还有一个用户体验的优势,和iPad或者手机阅读相比,报纸在用户体验上也没有任何优势。 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担任过《哈佛商业评论》主编)曾告诫他的学生:“顾客不是想买一个1/4英寸的钻孔机,而是想要一个1/4英寸的钻孔!”同样的道理,读者想买的不是一份报纸或一本杂志,而是某种信息和观点。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载体本身,而忽视了载体背后的真实需求,其实是另一种“营销短视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一定会存在,这种一种刚性需求,这种刚性需求也决定了媒体会长期存在,但这种媒体是不是现在的报纸和杂志呢?未必!这一年来传统纸媒崩盘式的下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只要人们还有信息需求,媒体就永远不会死亡。但媒体不死,不等于某家媒体不会死。很多报纸、杂志如果不能完成转型和变革的话,他们都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死去!传统媒体人应该把自己的视线从眼前的那张纸上移开,问自己一个最本质的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到底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15世纪中叶,随着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在欧洲修道院的僧侣们抄写《圣经》的垄断权被消解,印刷品一下子变得非常便宜,使得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现在的变局和500多年前非常相似,在互联网出来之前,媒体的数量相对有限,只有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成为媒体人,他们一度垄断了对新闻和媒体的定义权:只有我这样的媒体才是媒体,只有我认为是新闻的才是新闻。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媒体的门槛空前降低,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每个企业都可以有自己的自媒体。这种对媒体垄断权的消解,必将摧毁大多数媒体的存在价值。 还有媒体人高擎“内容为王”的大旗,认为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才能做出高品质的内容,从而能在各种信息垃圾中凸显其价值。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优质的内容确实更有价值,但这种优质的内容是不是一定要专业媒体人才能做出来呢?我看未必!那些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写出来的东西品质不输于媒体人。即便是从新闻报道层面来看

文档评论(0)

xvli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