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文化价值论.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文化价值论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文化价值论 来源: 作者: 编辑:admin 时间:09-08-25 12:24:55 (本文由“中国学术期刊网”发布) 1918 , 梁启超携蒋百里、张君劢、丁文江等人 , 从上海出发 , 开始了他为期 1 年的欧洲游历生活。在此后的一年时间里 , 他游览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德国等地 , 对“一战”之后欧洲物质匮乏的生活有了亲身的感受 , 对欧洲科技文明有了新的看法 , 并将这些感受和看法凝结成了《欧游心影录》一书。此书在梁启超的文化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 是其晚年文化观改弦易辙的预告 : 一方面对西方物质和科技文明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批判 , 与 1919 年以前梁启超对待西方文化的立场和态度有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 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又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推崇。 一 晚年文化观“改弦易辙”的预告 在梁启超众多的煌煌巨著中 , 《欧游心影录》并不是篇幅很大的一部 , 其思想的份量也不是很重 , 既没有早期《变法通议》、《新民说》那么明显的政治影响和启蒙价值 , 也没有后期《墨子学案》、《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那样明晰的体系和厚重的学术含量 , 但这并不能就此论断《欧游心影录》在他整个的思想世界中没有地位。恰恰相反 , 我们认为它在梁启超文化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最终形成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记号 , 它所包含的文化思想也是他晚年文化观“改弦易辙”的预告。总而言之 , 《欧游心影录》的象征性意义非常明显。 学界的一个共识是 , 梁启超的思想是“善变”的 , 它随着时势而不时发生转变 , 这一点梁启超自己也指出过 , 这与他的老师康有为的迂执显出了差别。而两次海外游历所体现出来的“善变”更是明显 , 一次是 1903 年的北美游历 , 一次就是 1918 年开始的欧洲游历。北美游历的思想变化主要是发现了美国式共和制的弊端 , 认为美式共和不适合于当时的中国 , 从而转为提倡君主立宪制。这种观念转变的直接结果是对“革命”不再抱有信任 , 认为革命只会导致中国内乱和可能的专制 , 所以走到了“改良”的道路上去 , 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分道扬镳。并创办《新民丛报》 , 与孙中山领导的《民报》展开了长期的论战。欧游也是梁启超一生中一个转折性的事件。如果说 1919 年之前的梁启超主要精力和贡献在政治参与和思想启蒙方面 , 那么 1919 年欧游之后的梁启超不再把自己的满腔热情投注在政治活动方面 , 而是致力于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 尤其是中国典籍研究 , 从前期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和启蒙大师变身为教育家和学术大师。这种转变可从他 1920 年 3 月 25 日写给梁思顺的信中看出来 : “吾自欧游后 , 神气益发皇 , 决意在言论界有所积极主张”。 [1]904 在《欧游心影录》中也显示了这种征兆。《欧游心影录》的文化思想 , 大略言之 , 是两个方面 : 一是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 既包括对西方精神中好的一面的肯定 , 更有对西方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批判 ; 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人的精神状况的批判 , 但更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思想的想法 , 企图以此开出救治西方文明弊病的药方 , 走出一条中国文化建设的新路。正是这些想法的存在 , 决定了梁启超晚期的人生选择。 梁启超欧游的动因之一应该有排遣政治失意的因素在内。纵观他的一生 , 他对中国政治的失意、失望最明显的有两次。一次是 1908~1909 年间 , 因政治活动受挫 , 曾思专心著述 ; 一次是 1918 年 , 因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政治荒唐剧接连上演 , 他对中国政治现状失去信心 , 直接促成了他年末的欧游。欧游对他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 是颠覆性的。他在 1919 年 6 月 6 日致其弟梁仲策的信里就说道 : “吾自觉吾之意境 , 日在酝酿发酵中 , 吾之灵府必将起一绝大之革命 , 惟革命产儿为何物 , 今尚在不可知之数耳。” [1]881 他本抱着考察 “欧战” ( 即“一战” ) 之后果和学习西方文明之长处而去 , 却不想带着对西方文明之极大失望而归。政治不值得投靠 , 西方文明又不足信 , 所以欧游之后 , 他虽然仍旧难以忘怀于政事国情 , 依然写些政论性篇什 , 但基本上不涉足政坛上的实际事务 , 而是义无反顾地走上大学讲坛 , 从事文化传播的工作 ,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 从事中国典籍的研究 , 对于自己生命中最后 10 年的生存来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改变 , 成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和学术研究的卓然大家。虽然 1919 年之前 , 梁启超也有很多的文化学术论著 , 但有影响的学术著作 , 诸如《孔子》 (1920) 、《墨经校释》 (1920) 、《墨子学案》 (1921) 、《先秦政治思想史》 (192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