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定位国学.pdf
如何定位国学
陈虎
国学是什么?目前学术界颇有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
了种种不同的含义界定。我认为,国学应当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占主流
地位的学术。因此,国学就相应地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鲜明的时代性;
二是强烈的传承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现代国学大师张舜徽先生
的治学之路和成就中清楚地找到有关国学的确切含义。
我曾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跟随 张先生学习三年,我爱吾师,我更爱
真理。张先生在二十世纪学术史所占的突出地位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早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先生的若干重要论著还未出版,著名学者曹聚仁在其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九部分中,就已经把张先生的经史研究同国学大
师钱穆相提并论,并认为:‚张舜徽先生的经史研究,也在钱宾四之上。‛在
张先生去世后,思想史家蔡尚思先生于一九九四年二月十八日在香港《大公
报》著文《通人张舜徽先生》,指出:国学大师‚是指旧时所谓经、史、子、
集等部图书都读得多,也研究得深,而且有自己见解的。这同时也可以叫做
‘通人’‛。‚张先生是无愧为有学问的通人‛,认为解放后能称得上国学大师
的,‚似乎也只有柳诒徵、钱穆和张先生等少数人‛。并且蔡的上述看法在不
同的场合不止一次的表述过。如果说蔡先生与张先生有一定的交往,含有一
定的感情因素在内的话。那么,曹先生与张先生似乎没有任何的私人关系,
他恐怕是就事论事而言的。顾颉刚先生也曾说过:‚(张舜徽)先生别白是非,
指明优劣。上仿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
言也。‛
张舜徽(1911—1992 ),湖南沅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
学家。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我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
一九一一年,张舜徽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在父亲
指导下,打下了文字学的基本功,并大量诵经、读文。十七岁后,他离别家
乡,到外地求学。开始到长沙,后来到了北京。他的姑父余嘉锡先生,是著
名的目录学家,《四库提要辨证》的著者,当时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
前身之一)任教。张舜徽住在姑父家,因此得以多识通人。当时京城名流学
者,如经学家吴承仕,语言文字学家沈兼士、钱玄同,史学家陈垣、邓之诚,
金石学家马衡等人,张先生都曾向他们求教。他后来回忆这几年的求学经历
说:‚一生读书进展最速,盖无逾于此时。‛
一九三二年秋,张先生回到了离别三年的故乡,此后八年,张先生一直在
湖南各中学任教,这期间过从甚密之人有曹典球、孙文煜、杨树达、李肖聃、
钱基博、席启駉、徐桢立、骆鸿凯等前辈学者。一九四一年,蓝田国立师范
学院聘请他为中文系讲师。一九四四年,李肖聃以年岁高迈辞去民国大学(校
址在宁乡陶家湾)中文系讲席,力主校方以教授聘请张先生代任,于是先生
改任民国大学中文系教授。因为当时张先生才三十出头。一九四六年秋,张
先生受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其时黎锦熙刚好辞去西北师
范学院院长回长沙,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驰函新任院长易价聘请张先
生兼任西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张先生回武汉中原大
学任教,两年之后,中原大学并入华中师范学院,即现在的华中师范大学,
先生任历史系教授,直至一九九二年逝世。
凭着深厚的根基,张先生博涉广营,在经史子集四个方面都有不少的创
获。刚刚三十岁,他便发表了第一部专著《广校雠略》。此后著述不辍,到
一九九二年去世,专著出了二十多部,八百多万字。数量之高,并世学者中
实不多见。并有部分遗稿,尚待整理。他曾在《八十自叙》中总结说:‚余
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
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
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爰集
录治小学所得者,为《说文解字约注》;集录治经学所得者,为《郑学丛著》;
集录治周秦诸子所得者,为《周秦道论发微》、《周秦政论类要》;集录治文
集笔记所得者,为《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而平生精力所萃,
尤在治史。匡正旧史,则于《史通》、《文史通义》皆有《平议》;创立新体,
则晚年尝独撰《中华人民通史》,以诱启初学;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平生致力于斯,所造亦广。若《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
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拥彗前驱,导夫先
路。‛此仅为就其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