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pdf
第 1 章
緒論
或許在 20 世紀末的今天,一個面臨解構的年代裡,來談一個
結構形成的問題似乎顯得有些過時。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要問:這個
快要被我們解構的結構究竟是怎麼形成的?
做為一個專門記錄別人歷史的人,我們對於自己的歷史有多少
了解?特別是從事現代史學史或學術史研究的我們,又是不是曾經
花過一點點時間去回顧一下自己的歷史,並思考一下這個長年供養
我們習史、寫史的環境究竟是怎麼形成?怎麼出現的?而這樣的環
境,又給了我們什麼影響?什麼訓練?甚至於什麼限制?如果我們
必須費力回答這些問題,是不是代表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所知太少?
那麼,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寫別人的歷史?
在寫完〈史料學派與現代中國史學之科學化〉的論文以後,經
常環繞在我心裡的一個問題就是:現代中國史學與傳統史學之間究
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民初史家不斷地希望從清代考據學當中去挖
掘出現代史學的某些精神與特質?而這些問題除了從學派、人物、
1
思潮、運動或特定機構的角度來觀察以外, 我是不是能夠從一個更
廣闊或更結構性的因素裡去找尋問題的答案?於是我開始留意制度
面的發展對中國史學所帶來的影響。就在這個時候,我看到了梁啟
1 目前台灣及大陸地區有關現代中國史學史的研究論著中,以學派、思潮和運
動、人物為取徑的研究所占比例最高。詳見:劉龍心 ,〈七十年來對於「現代
中國史學史」(1902- 1949)的研究回顧與評析〉,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四屆討論會秘書處編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第1 冊(台
北:國史館,民國 87 年 12 月),頁1051-1088 。
2 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
超在〈新史學〉上的一段話說 :「今日泰西通行諸學科中,為中國所
2
固有者,惟史學。 」面對這段經常為人引述的話,我不禁懷疑如果
史學確是中西皆有的一門學科,那麼傳統史學又為什麼還存在如何
向現代/西方轉化的問題呢?直到後來,持續從制度史的面向去觀
察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之後,我才慢慢體會到原來久處學科體制下
的我們,已經很難於梁啟超話語的細微處看出:中國所固有的史學,
實際上並不是一門學科(discipline )。換句話說,一個世紀以前,當
中國知識分子正努力為中西學術會通之道找尋出路時,不會想到
100 年後的今天,我們已經幾乎無法分辨何者為中學,何者為西學;
從西方移植過來的「學科體制 」,不但主宰了 20 世紀學術發展的主
要形式,同時也徹底摧毀了我們對傳統知識結構的認知,以致身處
20 世紀末的我們,往往不自覺地就會以「學科」的角度來理解史學
這門古老的「學問」。
事實上「學科」這個名詞,是清末採行學堂分科教育以後才逐
漸由西方引進的一種知識分類概念,在定義上,它具有學術領域、
課程、紀律、嚴格的訓練、規範、準則、約束以至薰陶等多重含義,
3在中文裡沒有完全相對應的字眼可以涵蓋。透過新式教育的推廣,
這種以知識性質做為分類標準的學科概念,非但正式成為近代教育
體制中分門畫界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構成了 20 世紀學術發展的基本
4
架構。 因此如果我們企圖從制度面的角度,去觀察現代中國史學建
立的問題時,絕不可能忽略學科體制對它所產生的影響,其中以學
2 梁啟超 ,〈新史學〉,收入: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4 冊(台北:台灣中華
書局,民國 72 年 12 月),頁1 。
3 J. Simpson and E. S. C. Weiner ed.,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Volume 4, pp.574-575.
4 華勒斯坦認為 19 世紀後半葉(約在 1850- 1914 年間 ),西方國家基本上透過三
種方法把人類學、經濟學、歷史學、政治科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加以制度化:一、
大學以學科名稱設立科系;二、成立國家學者機構;三、圖書館開始以這些學
科做為書籍分類的系統。見: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超越年鑑學
派 〉,收入:華勒斯坦等著,劉健芝等編譯,《學科.知識.權力》(北京:三
聯書店, 1999 年 3 月 ),頁213-2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