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地球的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2.2 地球的表面形态 实习学校 金一中 单元名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课时名称 内力作用部分 执教教师 金文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2.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和范围,说出板块构造,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3.能够说出地质构造的两种分类,褶皱和断层,并能举例在自然界中的典型例子。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板块构造示意图,举例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至少三例) 2.绘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图画,并尝试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3.绘制断层形成示意图,并尝试解释断层各个部位将会形成的地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1.本班为重点中学的普通班,学生对已学的新知识的接受力较强,理解力也较强,思维较活跃,同时好奇强,求知欲望和主观学习的意愿比较强。 2.高一学生对地形只有初步的了解,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缺乏有关地壳变化原因、运动的形 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及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1)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2)对于地表形态,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3)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本节课分析前两个层面,第三个层面作为下一课时的内容。 4)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全球大地构造,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山山川、大裂谷等分布与变化; )区域大地构造: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 3.教学难点: 1.) 地质构造的判别、绘制示意图及其影响设计理念: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学生还要有能力和品质的双重提高。因此在本节课实施的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补充一定量的书中没有显示的图文资料,搭设较好的认知台阶,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并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整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发现了一个规律,就是这些景观大多分布在落差比较大的地方。很明显的,这里是青藏高原(手指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周围的很多景观都进入了榜单。那青藏高原这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