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诗的创作和思考
传统诗的创作与思考
——在省老年书画研究会诗词研讨会上的发言
于先龙
传统诗是个大概念。从《诗经》到近现代旧体诗都可以纳入这个范畴。律诗、绝句等格律诗当属其中的一部分,是隋唐以后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诗体,史称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近体诗或称格律诗虽精美和谐,但在字数、对仗,尤其是平仄上要求严格,稍不留意便会失对、失粘或犯孤平,在创作实践中,常常囿于格律而因词害意。于是,有作为的诗人和诗论家,便提出拗救之法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应对之策。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首先必须是诗,格律总是第二位的,即使在格律诗盛行的唐宋时代,近体和古体也共荣不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大诗人最负盛名的不朽之作,大多不是格律诗,其影响时至今日历久不衰。至于词,它是高度律化的长短句、可以合乐而歌的抒情诗体。其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声韵要求相对严苛。因本质上也是诗,归于传统诗的范畴亦无大错,这里就不准备另加论述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学热的发酵,传统诗创作步入建国后空前繁荣时期,大小诗刊不断涌现,出版物汗牛充栋,省市县研究社团纷纷成立,这是十分可喜的局面。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诗创作的质量亟待提高。主要问题有三:其一、作品普遍诗意不浓;其二、旧体诗的韵味不足;其三、取材狭窄,切入生活不深。如何改变现状,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水准,确需深入研讨,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对策,付诸实施,努力促进传统诗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
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
一、“今声今韵,以意为主,兼顾平仄”的原则
传统诗创作无法绕开“声”和“韵”。在汉语里,每一个字的读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合成的。凡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倘有韵尾,韵尾必须相同)就构成了韵。构成韵的条件古今一样,但哪些字和哪些字可以押韵,即韵部的区分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音的演变而不同。源于隋代《切韵》的《广韵》有206个韵部,宋代的平水韵变成了106个韵部,元代的《中原音韵》则一下子倂为19个韵部。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变化剧烈的时期,入声的消失和平仄共部是变化的主因。那么什么是“声”呢?汉语字音在《诗经》时代已分别声调,到齐梁时才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一直沿用。以上可称为古声古韵。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汉语的字音声调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已全部消失,分别并入以上四声中;发轫于民间的十三辙,即13个韵部也逐步取代了元代的《中原音韵》。这就是今声今韵。过去写旧体诗的人都以平水韵和古四声为依据,那么今天是否也必须因循下来,一成不变地恪守呢?近来,中国楹联学会提出一个“双轨制”的说法,即两者皆可;我看,既要改革,不妨彻底些:与时俱进,提倡今声今韵。
诗以意为主。唐代大诗人杜牧说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红楼梦》中林黛玉对有意学诗的香菱说:“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其实是曹雪芹老先生的夫子自道。近现代的于右任、臧克家、贺敬之等等诗词大家也都提出过相同或相近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正确性业已被古往今来的创作实践反复印证了。盛唐诗人崔颢写过一首七律《黄鹤楼》,把传说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大气磅礴,情感苍凉,意境幽深,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概括出当时人们登楼的普遍感受,古今称道。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给予高度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传,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有崔诗在先,竟不敢出手,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确有明显地摹学痕迹,也是不争的事实。大家知道,律诗或绝句都是有固定格律的,所谓平起式、仄起式等等,以之衡量崔诗,则有许多不合律的地方。前四句“黄鹤”二字三次出现,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空悠悠”又是三个平声煞尾,三、四句也不对仗,实为律诗格律之大忌,完全是古风句法。崔颢也曾写过规范严正的七律,为什么《黄鹤楼》就另弹别调呢?看来他是为自由地抒发情怀而有意为之。就连“别裁伪体”的清人沈德潜也认为《黄鹤楼》“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有些地方不合律並未影响《黄鹤楼》唐人七律第一的历史地位。
格律主要体现在平仄声上。古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平起式或仄起式,平仄搭配,音韵和谐,确有其可取之处。我们提倡“以意为主”绝不是全然不顾诗的音乐美,而是反对过于拘泥格律而因词害意,平仄还是要兼顾的。我主张“诗后敲声”。有感于怀,付诸笔墨,不必先考虑怎样合律,只需把胸中的情感用巧妙的方式倾泻出去,待诗的初稿完成后,再去“敲声”。如果换个说法,或前后串动一下词汇即可合律,何乐而不为呢?但要有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