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妙切入探骊得珠.docVIP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巧妙切入探骊得珠.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妙切入 探骊得珠   《鸿门宴》记述的是项羽、刘邦为争夺天下首次展开的一场波诡云谲、风浪迭起、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是项、刘二人斗争公开化的开始。《鸿门宴》文本篇幅较长,主要人物项羽、刘邦刻画细致,笼统地分析繁琐且不系统,笔者在教学中理出了几个切入点,相信如此分析人物形象会系统些、条理些。   一、项羽   切入点一 座次安排   关于座次,文本是这样表述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笔者按照文本表述画了如下图表: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鸿门宴上,从座次看项王地位最尊,亚父范增次之,沛公刘邦又次之,张良最卑,按照东向、南向、北向、西向之次序分配,北向之位虽次于南向之位,这也比较符合当时项羽心中范增与刘邦的身份、地位;张良身份最卑,故西向,文本明言“侍”已显示其地位。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切入点二 典型语言   项羽的典型语言主要有以下几处,我们略作分析:   在听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之后立刻勃然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开口,就将其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听这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胸中没有半点城府,在政治策略上特别幼稚,作为一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完全只是逞匹夫之勇,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当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不恭不敬。   而当刘邦前来谢罪时,一番恭维的话就让他迷失了,自大虚荣之心便得到了满足,因而怒气全消,还没等刘邦把替自己开脱的话说完,他马上将告密者曹无伤和盘托出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从这一语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胸中并无多少谋略,与人打交道更不藏任何心机,哪怕是面对自己的敌人。   当参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时,项庄、项伯的舞剑不得不停下来。开始项羽十分戒备,直到樊哙慷慨陈词:“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说辞将项羽忽悠得没了立场,没了原则,致使他完全不去思考张良离席和樊哙闯帐两件事的“必然性”,也不追究樊哙擅自闯帐的无礼,反而大加赞赏“壮士,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坐”。这其中有练武之人的那种英雄相惜的心理,可更重要的体现出项羽没有一点防范意识和政治洞察力,一武夫形象活脱脱显现出来。   二、刘邦   切入点一 挂在嘴上的“口头禅”   刘邦的语言描写以其口头禅“为之奈何”最为突出。在《鸿门宴》中,刘邦共有三次问“为之奈何”,第一次是在得知项羽欲“击破沛公军”时,“大惊”而问:“为之奈何?”这一问确实是不知计从何出,而向张良讨教应对之策;第二次是在张良连连逼问:“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先是“默然”,然后发问:“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这一问是自知理亏而虚心求教,从而将自己犯下的错误让别人替他承担;第三次是在从项羽的酒席中“起如厕”“已出”,觉得自己不辞而别的不妥而发问:“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但其实已经拿定主意要逃走,这一问只是为了从别人口中找到替自己开脱的话语,当樊哙劝他“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时,他二话没说,“于是遂去”。刘邦的三次发问尽管心态不同,但他遇事就问“该怎么办”充分体现出了其性格中善于笼络人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一面,而且这样一问能让自己的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卖命而毫无怨言。这看似毫无主心骨的一问,表面上让人觉得此人什么都不知道,而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似拙,这正是刘邦的大智慧,这使得他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切入点二 因人因时而异的称谓   刘邦对张良、项伯、项羽等人的称谓,也因人因时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刘邦语言描写的另一个亮点。张良是刘邦的臣子,在文章中刘邦对张良先后有五次称谓,前三次称他为“君”,后两次称他为“公”。在古代,“君”是对对方的敬称,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君,张良是臣,很显然刘邦称张良为“君”是不合常理的。可是,我们来看一下刘邦称张良为”君”是在他知道了项羽要“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眼看自己多年的苦心经营就要灰飞烟灭,无奈之际只能求助于张良,所以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公”也是对对方的敬称,用于对长者的称呼。而刘邦称张良为“公”显然更不合适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