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

汉语模糊性及其对策 周锡令 HYPERLINK mailto:xlzhou0421@ xlzhou0421@ 2006-3-26 摘要 模糊性乃是自然语言的本色之一;语言交流中模糊性常常很有用处,并非就是纯粹的缺点。 汉语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多半属于“习惯”、“文化特点”的范畴,不完全是现代汉语在语言方面的本性。 虽然从总体上来讲,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允许较多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存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将它改写成“精确表达方式”。 但是由于文章作者对于自己说出的话语中所存在的模糊表达方式具有清楚的解读,因而他对于这些模糊之处通常是“浑然不觉” 如果汉语学家把汉语表达方式上可能存在的“不精确表达方式”收集整理,开发出一个《暧昧表达方式数据库》,就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检查软件 利用这一软件工具就可以帮助文章作者在发表文章之前事先发现文章中的表达不精确之处,进行必要的修改 进一步的工作:不仅“发现”,还要能“提出修改建议” 关于“汉语是否不够精密”的辩论 甲方 长期以来,汉语被很多人称为“文学语言”,言下之意就是:汉语不适合于表达精确的科学概念。 鲁迅就认为“汉语不够精密”,因此需要从其他语言中引进新的语法机制。他说:“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作文的秘诀,是在避去熟字,删掉虚字,就是好文章。讲话的时候,也时时要辞不达意。这就是话不够用,所以教员讲书,也必须借助于粉笔。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倘若永远用着胡涂话,即使读的时候,滔滔而下,但归根结蒂,所得的还是一个胡涂的影子。” 改造传统汉语,促使汉语现代化,让中国人拥有新型的语言,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的重要目标。鲁迅的翻译方式和翻译风格与这一目标有直接的联系。鲁迅的话是七十多年以前讲的,从那时开展白话文运动到现在,汉语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是这个“汉语不够精密”的问题似乎已然存在。某些领域(例如计算机软件)的科技资料翻译过来就不容易看懂。 乙方 但是也有人[1]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英语中照样有“不够精密”的成分。以下是两个例子。 例1:All that glitters is no gold. 这句英语可以有两种理解:(1)所有闪光的东西都不是金子。(2)并非所有闪光的东西都是金子。) 具有生活常识的人会知道应该按照第二种方式来理解,不会产生误会,但仅从字面上分析就不知道哪一种理解是对的。而翻译成为汉语以后,根本不存在类似问题。 例2:英语句子“He did not come because it rained.”可以翻译成“因为下雨他没有来。”但是,对于下面结构相似的句子 He did not marry her because he loved her. 如果也类似地译成:“因为他爱她,所以他没有娶她。”显然就令人无法理解。因为在英语中,这样的句式还可作另一种解释:“他并不是因为爱她而娶她的。” 也就是说,在以上两个具体的例子中,汉语比英语更精密。 汉语的“不精确表达方式”多半属于“习惯”、“文化特点”的范畴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文章的 “凝练”,“言简意赅”,“惜墨如金”,说白了就是把解读的困难推给读者。话语说(写)得太清楚反而会被认为“太直白”,“不含蓄”。 不过,汉语本身的确也有一些特点,“允许”人们把话说(写)得含糊。(附录中给出了一些例子)。 不过,近百年来,通过白话文运动,通过外文资料的翻译,已经引进了不少语言表达手段。因此,只要认识到自己所写文章中存在的含糊之处,文章作者是有可能通过别的叙述方式重新阐述清楚的。 模糊性乃是自然语言的本色之一 理由之一:语言经济原则;听人罗嗦是一种受罪 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时,对说话人的首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把问题讲清楚”。 可是我们往往也会提出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要求:“不要罗嗦”:不要讲对方已经知道了的东西。 听者(读者)在理解对方的语言的时候所花费的脑力劳动有两个部分:(a)对语言符号组成的语句、段落、篇章本身进行结构上的解析;(b)从内容上加以理解,并且与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融合。 一般说来,话说得精练一点,就可以减少听者(读者)在(a)方面的劳动强度,但是过分精练就会过分增加听者(读者)在(a)方面的劳动强度,甚至引起误解【注1】。所以,说话人(写作者)就要在遣词造句方面精心考虑,在“凝练”和“罗嗦”之间取得一种“权衡”。至于“省略”到什么程度,取决于说话(写文章)的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以及对于听(读)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正确估量。 除此以外,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当你听到的话语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你早已知道的,你会皱起眉头,觉得不舒服,会产生一种感觉,就是“罗嗦”。当您接受到你所期待的信息时,你会有一种“快感”。而罗嗦将减少这种快感。严重的时候,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