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Semiotics-2012-8-理据滑动-媒介渠道.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讲 理据性滑动 媒介与渠道 理据性 Motivation 无理据如何模仿? 在语言这个最大的符号体系中,理据性基本上完全缺失。理据性在符号中可能是例外。 但是,模仿是人的最基本意义表达活动,尤其是文学艺术,离不开模仿。没有理据性,就无法作模仿再现。 而语言是人类表达意义主要工具。 基本上无理据的任意武断的语言,用于模仿时必须如象声词一样“像似”对象。 这个根本性的矛盾,在人类文化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扩大语言理据性范围 乌尔曼进一步指出有三种根据性:语音理据性(即拟声理据);词形理据性(衍生词理据);语义理据性,指的是各种修辞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尤其是比喻与转喻。 热奈特认为同形词,同音词等,都有理据性,他称这些为为“初度克拉提鲁斯现象”(primary cratylism); 然后他讨论了诗歌语言的“理据链接幻觉”,例如比喻,通感等,他称作“再度克拉提鲁斯现象”(secondary cratylism)。他的结论是:诗歌语言的目标,就是创造“尽量多的有理据词语”。 Gerard Genette 再度推大理据性范围 费歇认为语法是一种“图表像似”,因为语法实际上是意义的同型结构,与意义相应。 乌尔曼几乎推进到了最后一步:“每一个习用语,都有任意武断的词,也有至少部分有理据,即透明的词”。 但是他们的理据性例子再多,也都是部分的,偶发的。 而普遍理据性是客观使用 语言可以用来模仿,这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再三强调的。模仿就是利用语言的像似性。 历代很多诗人,都感到这里有个巨大的未决问题: 莱辛指出:“诗歌必须追求把符号从任意符号提高到自然符号”。 路易斯很早就谈到了“由词组成的画面”。 维姆萨特给语象下了个定义:“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语言潜力的语言形象”。 最强烈的呼声来自庞德, “作家对像似的迫切需要”。 “普遍语用理据性” 语言,作为人工制造的符号,必然被社群作集体使用。语言在使用语境中被理据化, 这种语用理据性,在使用者社群中,是普遍的。 维根斯坦对此有个说明:“(同意)不是意见一致,而是生活形式一致”。他说的“生活形式”是指语言在生活中的使用方式。 不是符号给使用以意义,而是使用给符号以意义,使用本身就是意义。 普遍像似性 第一,接收者的思想与认知中,心像无所不在; 第二,在“创造性文本”中必然需要像似符号; 第三,传达中互相理解以语言的像似为先决条件。 这三点都落在符用范围里,其中“心像原则”是最根本的,语言要能激发心像,语言文本中就必须有语象。 洛特曼指出,在模仿中,“语言符号意义化,使符号变成其内容的模型” 。 语像 “树”这个词,一张树的照片,一棵活生生的树,符号很不相同,给使用者的感觉却类似,在使用中效果也类似,证明它们有相通之处。在此出现了一个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使用造成理据性。 西尼则认为这是“现象符号学”的根本问题:“说‘house’,写成斜体,写成大写,像孩子一样画一所房子:这些声音,记号,图画,意义都是相同的,哪怕说maison,或是说casa,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或思想的形式,使它们意指房子”。 他称这个“思想”为“形式的内容”(the content of the form)。 贡布里希论使用意义 贡布里希的名文,“对一座木马的思考”, “马”这个词那样,有社会规约决定它意义为马(因而我们可以指责赵高“指鹿为马”是欺君) 一根竹竿为什么能代替马?它没有马的形象,也没有贴上马的图像或标签,也无规约。 竹竿之所以称为马,是因为对孩子以及周围其他人而言,它被当做马使用,由此它获得了马的意义。 Sir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 (1909 –2001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使用链条 无论是专名(如“丘吉尔”)还是通名(如“黄金”)“并不是这个名称的含义在起作用,而是这个名称的起源和历史,“构成了历史的因果传递链条”。“ 而当一个专名一环一环地传递下去的时候,确定该名称的指称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不同的说话者给它以相同的指称对象”。 也就是说,原先是有理据还是无理据,已经无关紧要:在 “形成链条”的使用中,命名获得了使用理据性。 Saul Aaron Kripke 名字的理据性上升 父母或作者取名时的理据(例如辈分,例如家族往事)不为社会所知。因此名字大部分是无理据“新词”。 一旦进入文本(文学文本,或社会使用文本),无理据的人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词汇,成为意义富厚的象征。例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保尔,《青春之歌》中的于永泽。 历史的长期使用,更能把历史人物的名字(关羽、魏忠贤等)变成某种品质的代表,人名就成了典故。 文献中的不断引用,(例如“阿Q精神”)可以使一个名字成为抽象品格的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