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的翻译.docxVIP

“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的翻译.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摘要:莎剧《哈姆莱特》中的著名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翻译,历来是译者关注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众多不同的译文。本文试图通过对众多译文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这句独白的翻译方式。关键词:翻译;哈姆莱特;独白Abstract:Translators have always been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translation of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in Shakespearean [WTBX]Hamlet[WTBZ]. Therefore, many different translations have been produced.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way of its translation further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s. Key words: translation; Hamlet; soliloquy 1 引言提及莎士比亚,人们总会想到他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Hamlet)。说到哈姆莱特,无人不晓他那段著名独白的第一行: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几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莎学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有关《哈姆莱特》的著述和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而在有关《哈姆莱特》的研究中,对这句脍炙人口、精妙绝伦的独白的理解分歧最大,发表的论述也最多,真可谓见仁见智,各领风骚,争论长达数百年之久,至今仍在继续,尚无定论。Jenkins Harold 曾指出,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这段独白“被人讨论得最多,误解也最甚”[1]。在我国,《哈姆莱特》也受到特别的青睐。自从1921年田汉先生首次译出以来,迄今已有10个以上的汉译本。我国的莎剧翻译家对这段著名独白的理解和翻译也颇为不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群起争鸣,发人深思。2 名家名译比较分析及译法探索以朱生豪、梁实秋为代表的莎剧专家和学者,依据自身的学识修养和理解,从不尽相同的角度对该句独白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诠释和经典翻译,可谓是世界莎剧翻译的一朵奇葩,为世界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但文学翻译毕竟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世间不存在绝对完美、无可挑剔的译作,正所谓“译无定本”。这就是说,他们的理解和翻译还不尽完美,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待于后来者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继续努力和探索,找出更佳的翻译方法,以期更加接近莎翁本意,还莎剧本来面貌。下面就从这些名家名译出发,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该句独白更为理想的翻译。2.1 名家名译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名家名译如下:朱生豪: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梁实秋:死后还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曹未风: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这个问题:孙大雨:是生存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林同济:存在,还是毁灭,就这问题了。方平: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难题啊:卞之琳: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王佐良:生或死,这就是问题所在。许渊冲:死还是不死,这是个问题。裘克安:活着,还是不活了,问题就在这里:陈国华:是生,还是死,问题就在这里:2.2 澄清一个问题这里,我们要首先澄清一个问题,就是question之后的冒号(:)。《中国翻译》1990年第三期登载了张庆路先生的文章,他对“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解释提出了一些看法,他很强调此行句末的冒号,认为上句和下文紧密相连,并应有同样的顺序,即to be=to suffer; not to be=to take arms, 是一种排比。其实,莎剧里的冒号不是本来有的,在古本里这里只是逗号,后人编辑,改了冒号,也有人改作分号;还有人在that前加了破折号。莎士比亚本人不关心标点,他对此也不负责任。因此标点是不足为凭的[2]64。并且,严格说来,首行里question之后的冒号“:”,在这里不具有现代标点的“提示性”或“引起”的作用,因为“英语大约从1550年起称“:”为colon,意为‘长句段符号’;在colon之下的断句符号“;”,从1664年起称为semicolon,意为‘半长句段符号’……从18世纪晚期开始改作提示性的符号[3]78。由此可见,在理解和翻译该行独白时,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标点符号。从上述名家名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在翻译时由于依据的版本不同,在标点符号上出现了差异。“To be, or not to be”后的标点有逗号也有冒号;“q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