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阿Q正传》中命名的艺术
一、“未庄”, 不在某一处,便在任一处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将地名和人名作虚化处理,《庄子·逍遥游》中有“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无何有之乡”就是不曾有的地方;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子虚先生”即并非真实的人物,“乌有先生”即哪有此人,“亡是公”即没有这个人;《红楼梦》中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空空道人”、“渺渺长老”等,这些都是为表现作品的浪漫主义而作的虚化。但是也有些虚化的取名是出于自谦,1925年,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组织了文学社团“未名社”,“未名”即不出名、没有名堂之意,他们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把这些译作结集出版,取名为《未名丛刊》,给予极高的评价,未名而有名,实在是自谦之词。
“未庄”的取名似有别于以上两种。一般的理解是:从小说中的环境看,它是江南某处一个偏僻的小村,只有一条弯曲的水路通到县城,至于名字则因为平凡渺小而被忽略了,故以“未庄”代之,即没有名字的村庄。其实并非如此简单,1934年,《中华日报》副刊之一《戏》创刊号上,由袁牧之改编的《阿Q正传》剧本开始连载,编辑部写信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信说:“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于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齿,一班人却飘飘然,不但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完全失掉了,还要由此生出无聊的枝节来。”(《答戏周刊编者信》)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未庄”为名,为避免别人攻击是假(鲁迅先生向来是敢于直面那些恶毒的攻击的),为使小说所揭示的意义更具普遍性是真。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宗旨,他所揭示的国民劣根性不仅未庄有,鲁镇也有,不仅绍兴有,北京也有,凡有中国人存在的地方都有有。如此一来,不明确指出地名,是有意而为之,不在某一处,便在任一处,虚到极处便是实到极处,阿Q戴了毡帽是在浙江,扎起白羊肚手巾就到了陕西,扣上狗皮帽子就到了东三省,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二、“阿Q”,形似与神似的结合
“未庄”的取名有如此深意,“阿Q”的命名也并非随意而为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给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取这样一个中不中洋洋的怪名字呢?作者在《阿Q正传?序》里这样解释到:阿Q不仅失掉了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姓,而且名字到底是叫“阿桂”还是“阿贵”也都搞不清。因为“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所以“只好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在这里,小说给我们传达出了如下信息,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一方面,像赵太爷之流的上层社会中的人物不仅有姓有名,而且还有字和号,甚至还有独霸姓氏的权利;另一方面,生活在底层的阿Q,则是一个受损害、受侮辱的小人物,不仅被赵太爷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作为一个人最起码该拥有的名字也搞不大清楚,一个“Q”的符号传神地描写出阿Q极其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屈辱而又不幸的生活情形。
对于“阿Q”这个名字的命名,鲁迅的胞弟周作人曾作过一番解释:“阿Q本来是阿桂拼音的缩写,照拼音应该写桂作Kuei,那么当作阿K。但因为Q字样子好玩,好像有一条小辫子,所以定为阿Q,虽然声音稍有不对也不管了。”这样,也就是说“阿Q”这一个汉字和一个英文字母不仅仅是代表着某一人物的抽象符号,它更是对这一人物形象作出了具象的描绘,一个圆脑袋后面拖着一条小辫子。而恰恰是这一条小辫子,它不仅给我们传达出了特定的时代信息,还透露出了小说本身所拥有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对于这一个问题,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作了富有创造性的回答。他在《祝福与希望》一文中说:“‘Q’即是英文‘Quesfion’(问题)的第一个字母。鲁迅选择它,说明在《阿Q正传》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重大问题。”
认为“Q”即是英文“Questlon”的省略的说法,恐怕不能说是鲁迅先生的本意,但也不能说是全无道理。因为这样的解读在当代的解释学理论里不仅是许可的,而且是鼓励的。其次,鲁迅先生本人在文中也曾多次表述过他的小说的取材倾向及创作意图。如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揭出病苦”换一个说法也就是要提出问题。再从小说所描写的内容来看,作者不仅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更向人们提出了要改造国民性等一系列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说这部小说不仅在性质上完全可以归属到“问题小说”的范畴中去,更可以说是一部忧愤深广的问题小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