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滴滴快的合并案例分析报告
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分析报告
报告名称: 滴滴快的合并案例分析
学 院: 财政税务学院
成 员: 孙加准、彭丹、陈祎、贺倩文
指导教师: 鲁元平
职 称: 副教授
滴滴快的合并案例分析
摘要:作为打车软件市场的两大巨头,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公司为争夺新兴O2O
市场份额,从201 年开始进行了疯狂地价格补贴战,分别砸进了数亿元的资金。
2015年2月14 日情人节这天,两家曾经战斗激烈的公司突然宣布合并,究竟是
什么原因促使曾经的竞争对手携手走到一起?它们的结合又可能带来什么挑战
与机遇?本案例将从管理、税收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并得出发展启示。
关键词: O2O市场;企业合并;机遇挑战
目录
一、背景资料1
二、合并机遇分析2
(一)停止恶性竞争2
(二)谋求更大的市场,联合针对外来竞争者2
(三)便于开展O2O新的业务
三、合并中可能面临的挑战4
(一)企业合并可能面临很高的税收负担4
(二)企业合并可能面临很高的反垄断审查风险6
(三)业务同质化产生的管理方面问题9
四、发展启示10
(一)税务方面10
(二)法律方面10
(三)管理方面10
一、背景资料
前一秒还斗得你死我活,后一秒就开始相亲相爱了,滴滴快的、58赶集、
优酷土豆、爱奇艺、PPS 皆是如此,但是亲爱的,这并不是爱情。商业社会,惟
有资本最大。在 “衣食父母”资本方的眼里,为了两个家族的利益,联姻是最好
的方式。滴滴和快的终于在一起了。不管是不是郎有情妾无意,在2月14 日这
样一个颇有情调的浪漫西方情人节当天,滴滴、快的这两家曾经水火不相容的打
车软件冤家喜结良缘,联合发布声明宣布实现战略合并。
对于享受了一年多打车补贴,手机每天蹦出滴滴或是快的送你打车券的用
户,你是否会产生关注:我的那些红包打车券怎么办?两家合并了,没竞争了,
以后不发券了怎么办?以后打车会更难还是更容易呢?既然和我们的出行和小
利益息息相关,那我们就进一步来关注这一次看上去很浪漫的并购案吧。
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都诞生于2012年,自成立之日开始,两者在市场中布
局的步调就极为相似,双方围绕市场份额争夺的 “烧钱大战”更是愈演愈烈。
“滴滴打车” 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
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较比传统电话召车与路边扬招来说,滴滴打车的诞
生更是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
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
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
机等客方式,让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 “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
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截至 月底,滴滴打车在
全国已经突破1亿用户,日均订单量也突破了521.8 万,覆盖了包括北、上、
广、深等超过178家一二线城市,使用滴滴打车的司机也超过了90万。
快的打车是由杭州快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便民打车的智能手机应用,也
是国内最大的手机打车应用。该软件为打车乘客和出租司机量身定做,乘客可以
通过APP快捷方便的实时打车或者预约用车,司机也可以通过APP安全便捷的接
生意,同时通过减少空跑来增加收入。快的打车现已覆盖到全国360个城市,日
均订单量超百万,用户数超过1亿,司机数量超过135万,市场占有率超过50%。
2015年2月14 日,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战略合并。新公司将实施Co-CEO
制度,滴滴打车CEO程维及快的打车CEO 吕传伟同时担任联合CEO。两家公司在
1
人员架构上保持不变,业务继续平行发展,并将保留各自的品牌和业务独立性。
二、合并机遇分析
(一)停止恶性竞争
企业合并好处之一是可以克服企业负外部性,减少竞争,增强对市场的控制
力。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
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企业负外部性的一种表现
是 “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两个独立企业通过给消费者补贴而非技术创新
来进行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