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ppt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

* * * * * * * * * * *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程标准: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1)世官制: (2)察举制和征辟制:汉 先秦时期、贵族世代为官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孝廉为主) 征辟制:自上而下征聘 汉武帝大胆果断地打破了汉兴以来非列侯不拜相的惯例,任命没有封爵的公孙弘为丞相,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曾官居高职;严助、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虽出身低微,却都被重用,他们为国家大政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东汉末年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3)九品中正制:魏晋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 “中正”由世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此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4)科举制:隋唐至清末(1905年) (1)原因: 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 ②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 ③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定义: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科最重要。 (3)发展历程: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后炀帝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 《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持续1300多年。 (3)发展历程: ①开创:隋朝 ②完善:唐朝(以诗取士) ③大大发展:宋 ④一度废止:元前期 ⑤日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 (4)特点: 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西安雁塔 宋代朱熹首先提出“四书”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依据: 血缘和门第转变为能力(从重视出身到重视才学) 方式: 推选转变为考试(逐渐规范化和模式化) 标准: 越来越科学、客观、公正、公开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6)评价: 十六世纪晚期,意大利神甫利玛窦、十八世纪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斯当东等也对科举制大为赞赏。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折射出社会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老死于文场而无恨。”(胡适)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明·顾炎武)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神童诗》 ) (6)评价: A、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出身低微的人有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帝国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B、造成古代中国人才结构不合理,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