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学习迁移看读写结合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称正迁移(一般称迁移);如果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则称负迁移(一般称干扰)。教师自觉地运用学习迁移原理,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符合思维经济原则。
形成迁移性的学习,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主体的类化能力(或概括能力),二是客体的共同要素。小学语文的童话、寓言课文,如《森林爷爷》《群鸟学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猴子下山》《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等,都有反复出现的情节;一些总分结合的记叙文,分述的几个部分也常采用相似的结构写法,如《精彩的马戏》中写“猴子爬竿”、“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节目。《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写林海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和特点;《再见了,亲人》中写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话别,等等。这些共同要素的存在,使迁移的实现成了可能,关键在于教师帮助学生在一种材料的学习中形成概括,进行类化,然后才能在另一种相类的材料的学习中把迁移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以《精彩的马戏》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形成对“猴子爬竿”一段作者写作顺序概括:“什么节目——怎样表演———观众反应”。把握了这个顺序,学生就能顺利地自学“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等段落,实行“反三”和“旁通”,即迁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各种的迁移形式,单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有“段——段”迁移(上述啪彩的马戏》即是其一)、“篇——篇”迁移和“读——写”迁移等主要形式。后两类,特别是“读——写”迁移,我们可以按课文的不同性质,作一粗略的不完全的归类和概括。
1.凡是记叙活动场面一类的课文(如《一次科技活动》),其共同思路是:活动的时间、地点——环境的布置、气氛——活动的程序——结束后的感想。
2.凡是描写环境一类的课文(如《海滨的小城》),其共同思路是:简述位置或总述全貌——按观察顺序(地序、时序等)写——总结或感想。
3.凡是参观一类的课文(如《人民大会堂》),一般的思路是:参观的时间、地点——大概情况(总写)——参观顺序(分写)——参观后的感想。
4.凡是记一件事一类的课文(如《第一次跳伞》),一般思路是:事情的发生(简写)——事情的经过(详写)——事情的结果(简写)。
5.凡是描写小动物一类的课文(如《松鼠》),一般的思路是:总说外形特点——分述身体的主要部分——指出生活习性——说明用途。
6.凡是写人一类课文(如《我们的老师》),一般的思路是:介绍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等)——以事(一件或几件)表人(通过动作、语言或心理活动写其特点)——总结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感情。
在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他提出了下列7条读写对应规律,这就使读写之间的学习迁移更具稳定的性质,并带上理论的色彩:
(l)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概括中心——作文练怎样表达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课文主次——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练怎样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练观察的方法。
以上读写对应规律的提出,是符合认知心理学关于寻找“思维组块”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迁移原理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在学习中会形成各种有效的认知结构,当他解决面临的问题时,就利用相似联系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与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思维组块”(相似块),借以对照、分析、推理,导致问题的解决。所以,知识的作用,主要不是知识量的作用,而是良好的知识结构的作用,即“思维组块”的作用。一个人知识量虽大,但未将知识系统化,形成有效的知识结构,顶多他能解决记忆性的问题(如识字、解词等),而对于需要分折、综合、归纳、推理解决的新问题,就困难了。丁有宽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提供了良好的“思维组块”。当学生面临有关的读写任务时,就能利用这些“组块”,促成知识的沟通和运用,形成迁移能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