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本科插班生《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PDF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3 年本科插班生
《学校体育学》考试大纲
(2012 年12 月)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
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
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
度。
《学校体育学》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学校
体育现象,揭示学校体育规律,指导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专业理论课。该课程
专插本考试重点考核考生对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题量适中,题型合
理,难度适当。
Ⅱ 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全面了解学校体育基本规律,掌握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熟悉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学校体育实践工作的问题。
二、考核知识范围及考核要求
(一)考试知识范围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第一节 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识记)
第二节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领会)
第三节 20 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领会)
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识记)
第二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领会)
第三节 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领会)
第三章 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第一节 学校体育的结构。(识记)
第二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本质与功能。(领会)
第三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识记)
第四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与目标。(领会)
第五节 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应用)
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第一节 体育课程的特点。(领会)
1
第二节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识记)
第三节 体育课程的编制。(识记)
第四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领会)
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
第一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识记)
第二节 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识记)
第三节 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领会)
第六章 体育教学
第一节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领会)
第二节 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识记)
第三节 体育教学内容。(识记)
第四节 体育教学方法。(识记)
第五节 体育教学组织管理。(识记)
第六节 体育教学设计。(应用)
第七节 体育学习评价。(领会)
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第一节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识记)
第二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领会)
第三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识记)
第八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识记)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会)
第三节 体育场地实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会)
第四节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识记)
第九章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一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领会)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识记)
第三节 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应用)
第十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第一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领会)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领会)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识记)
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
第一节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领会)
第二节 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识记)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识记)
第十二章 理想的体育教师
第一节 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领会)
第二节 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识记)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识记)
第十三章 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领会)
第二节 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识记)
第三节 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领会)
2
第四节 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识记)
知识拓展: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一、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领会)
二、新课程的教学实施。(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