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校际差距是择校最直接的原因 3、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致使被动择校 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体制还存在片面强调高学历的现象,加之传统的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观念影响,为赢得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减轻沉重的就业压力,人们不得不从择校坐起,以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 * * * * * * * 二、择校的形成与发展? 免试、就近入学 (一)两项政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986《义务教育法》) 要逐步实行初中不进行招生考试,只进行小学毕业考试。(1983《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 免试、就近入学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06年《义务教育法》) 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重点学校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 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年) 《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优先倾斜。(1978年) 《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的意见》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年) (二)择校的发展过程 1、中小学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学生凭考试成绩进入重点学校,学校择优录取。产生了最早的“条子生”。 2、80年代末,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孩子谋求择校,1987年在北京市五中接收了第一个“票子生”。 3、90年代末“择校风”掀起。1993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在校际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家长对就近入学不买账。学校以“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名义收择校费,招收“择校生”。 “电脑派位” 1991年,为解决学生入学公平录取的问题,广州借鉴香港小学生的升学办法,首创了“电脑派位”法。 将一个区域里的初中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小学生升入哪所中学是随机派往的。 (优质中学基本不参加派位。) 电脑派位没起到应有作用,小升初择校愈演愈烈。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下达“禁择令”,规范治理择校高收费、乱收费问题。 三、如何认识择校现象? 1、继续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 家长为子女选择理想学校的意向非常坚决,择校费成为家庭教育消费的一项主要内容,且数字不断攀升。 同时,重点学校明确表态向全市招生择优录取,拒绝电脑派位,公开举办入学考试。 (一)择校问题的现状: 本部与分校之间;本部与分校内部的择校费都有明显差别。 2、择校费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 学校划分两条分数线:一条是公费线,不收择校费;一条是自费线,分数低于公费线5-20分不等,缴纳择校费。 学校重量级别:市重点、区重点、其他示范校、普通学校。 择校费酌情收取:根据学生本人入学考试成绩、排名;根据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 * 采用量表进行认知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心理测验、智力测验。 考家长: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家长教育观,以此判断家庭能否顺利缴纳孩子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家长对学校的管理能否接受服从,避免今后出现纠纷。 3、各学校入学门槛形态多样 入学考试多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数学、英语,部分学校加试语文,考试难度大。 3、优质学校良好的生源结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家长心理: 1、孩子置身于优质学校方可成才,方可升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2、优质学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名师指点、“比学赶帮”的良好校风校貌。 (二)优质学校衡量标准 优良的硬件条件:教学设备、学校环境、校园设施;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优良的校园文化; 升学率、中考成绩、竞赛成绩。 以分择校 以权择校 以钱择校 (三)择校途径 领导干部利用权力向学校施压,从而为子女或其他关系人择校。 用金钱财力开路,通过缴纳择校费、购买学区房、找关系落户。 以各种竞赛成绩、特长等级证书、课外辅导班成绩择校。 (四)择校产生的原因 1、优质和特色教育供给的有限 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特色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 (1)重点学校制度客观上拉大了校际差距。重点学校制度在特殊时期起到了相应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导致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政府近年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但是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 (3)学校间努力程度不同、努力成效不同,在主观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