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中国部分)
中国心理学史
人性论派别 代表人物 基本思想 1、性善论 孟子、董仲舒 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 可以发展为善性 2、性恶论 荀子 本性天生是恶的 3、善恶混论 扬雄 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4、有性善,有性不善 世硕 有些人本性善,有些人不善 5、性无善无不善 告子 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 6、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琢子贱、漆雕开等 (一)孟子的性善端说(※意义、影响)
孟轲,战国时期鲁国人,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①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个“善端”,将其“扩而充之”便可发展为“仁、义、礼、智”。②人的先天“善端”是平等的,“尧舜与人同耳”,人性上的平等观。③“善端”在未能得到“扩充”之前,像一粒种子,处于萌发状态,提供人发展的可能性,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环境和教育。好的环境影响→“为善”;坏的环境影响→“善端”会遭到泯灭, “不善”。
评价: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人性或人的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现代心理学仍在争论与探索,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如此的看法,非常难能可贵。但是将人的社会性看成是先验的并排斥人的自然属性,显然是唯心的。
(二)荀子的性伪说(※了解主要观点)
荀况,战国时期赵国人,集各派思想之大成的思想家,主张用“刑法”的专制主义来制裁人民。以“性恶论”著称于世。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生来就是恶的,而善性则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伪)。
2、“性”与“伪”有分有合,二者既矛盾又统一。性是伪的自然前提,伪是改造性的手段或工具,性伪之合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闪耀着辨证法的光辉)
3、荀子从“性恶伪善”的观点出发,提出“化性起伪”的要求。以“性恶”为依据,矫饰加工,改造人性。怎样化性起伪?
(1)安排环境并创造变恶为善的客观条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2)加强教育并提供变恶为善的有利因素。“博学,积善而化性”。(3)主观努力并提高变恶为善的自觉要求。“积善全尽”而成圣人。
先秦的普通心理学思想 人物或学说 观点 知虑心理学 墨子:墨翟(di),战国鲁国人,墨家创始人,精通机械制造。其知虑心理学思想最为系统。
1、“知,材也”,将知材称为“五路”,耳、目、鼻、口、形。认为人们要感知外物,首先必须要有感知器官。
2、“知,接也”,感官与外物接触。认为人们要感知外物,除了具备一定的感知器官外,还必须与外界接触,如“目之见火,耳之听声”。(提示:知材、知接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概念基本一致)
3、“虑,求也”,表示一种探求、求索的性质。
4、“zhi,明也”,通过思维所获得的高级认识。这个结论与现代心理学的思维观基本一致。
5、“知材、知接”属于感知阶段,而“虑求、知明”属思维阶段,划分明确,同时涉及到两者的关系。 庄子:战国魏国人,宣扬其自然哲学的观点。 1、“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将认识过程分为接知和谟知。接知——感知,谟知——思维。
2、言意论——论思维与言语的关系。“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想,意思,属于思维范畴;“言”,言语。言语是表意的工具或手段,目的达到了,手段也就可以不要,二者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孟子 1、人的耳目不是思维的器官,它们在与外物交接的过程中便产生感知(物交物),但是,感知只能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是靠不住的。(蔽于物)
2、心之官则思——论思维。孟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提出“心之官则思”命题的思想家,他还明确地以“思”与“不思”来区分“心之官”与“耳目之官”的功能。 荀子 1、天官论:感知器官,各有所司而不能互相代替。还考察了五种错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错觉的第一人。
2、天君论:“天君”实质上是思维的器官。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思维而达到“知道”的目的,他提出“虚壹静”说。
“心未尝不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虚”就是指有效地记忆不使心中已记住的东西妨碍所要接受(即将要记忆)的东西。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同时兼知之,两也;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壹”就是集中注意的问题。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静”就是冷静思考问题,排除梦幻和烦乱对于认知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安谧的心境。
“虚壹而静”的结合与统一,乃是一种高度清醒的心理状态,他称之为“大清明”。 情欲心理学 情二端说 无论情感如何划分,可从中抽出好(爱)和恶作为人的两种最基本的情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 墨家 从多个角度来论情感,提出情二端说,第一个明确提出情欲是人的行为动力。 孟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