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摘要]文晓村迁台后才开始新诗创作,但其文学创作的渊源仍要追溯到河南偃师。即便两岸隔绝三十年,文晓村在精神上、文化上未与中原文化断绝联系,他的新诗中可见诸多北方意象,也直接表达乡愁。坚韧、忧患意识等中原文化精神也是其诗歌精神的重要底色 [关键词]文学渊源;北方意象;乡愁;忧患意识 文晓村,原名文立业,1928年3月2日出生于河南偃师甄家庄。初中毕业后参军,23岁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中所在师陷入重围,突围失败后隐匿深山一年,后被美军俘虏,1954年3月押解至台湾。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多年,退役后于1973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从事教师工作。被“感训”期间文晓村已尝试写作,1956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海与天》。1962年与诗友发起创办《葡萄园》诗刊,提倡“你健康、明朗、中国”的诗歌路线。两岸实现互通后,文晓村一直致力于两岸的文学交流工作。文晓村的文学创作以新诗为主,在诗评方面也卓有成就,出版诗集《第八根琴弦》《一盏小灯》《水碧山青》《文晓村诗选》《九卷一百首》,评论集《新诗评析一百首》《横看成岭侧成峰》等 因为有感于中国乡村基础教育的薄弱,文晓村最初的人生理想是要献身乡村国民教育,以推广普及教育为终身志业。但读师范有就业限制,为了能够毕业后参军保家卫国而改读中学,并于16岁那年的冬天与另外6位同学一起参加了抗日游击队。虽然爱好文艺,一直不曾放弃读书的爱好,但文学创作显然并非文晓村当时的首要选择,他真正开始文学创作是到台湾后。然而,若细细追寻其文学踪迹,却仍然要先回到养育了他的中原大地 文晓村最早的文学启蒙,来自于母亲。文晓村的母亲虽命途多舛,但有幸读过几年私塾与女子小学,知书达理,坚忍能干。文晓村五六岁时,母亲已教他背诵《三字经》,教他唱歌,播下最早的文学种子。入学之后,文晓村接受了更为系统与专业的教育,尤其是小学时期的田致茂老师,进一步发掘了他的文学天分。这位国文老师认真上课之余,经常自己为学生印制课外读物(多小品文与诗词),订阅杂志(谢冰莹主编的《黄河》),指导学生办壁报。小小年纪的文晓村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话剧《高丽童子》改为“河南曲子”,且公演成功获得嘉奖。文晓村非常爱看书,学生时代也曾“误入歧途”差点因为迷恋武侠小说耽误学习。从军后也没有放弃这一爱好,利用闲暇时间,文晓村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既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腐蚀》、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文学作品,也有《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翻译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还观看过歌剧《白毛女》与地方秧歌戏 从文晓村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他阅读面十分驳杂,既有中国文学也有外国文学,既有现代文学也有传统文学,既有精英文学也有通俗文学民间文学。这些阅读经验对于文晓村日后新诗创作未必都能看到直接的影响,但不能否认为这位文学爱好者储备了优质的创作资源,字字都沉淀成的丰厚的养料,最终开出美丽的文学花朵 除了文学经验的积累,文晓村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潜藏在他的诗歌之中。为了纪念抗战而作的《抓住抗战的尾巴》,将他中学毕业后与几位同学毅然从军的经历写了进去。七个中学生虽然懵懂却满腔热血,赤脚走在冰天雪地里也不觉寒冷。这是文晓村自己的个人经历,也是当时青年学生的缩影,亦为我们民族的抗日历史作了形象的注解 中原文化之于文晓村新诗写作的影响,首先是具有北方风情的物像再现。伊河、芦笛、黄河、纺纱车、黑布鞋、粽子等北方生活经历中的物像频繁出现于他的诗作中。这些具有北方特征的意象,一方面是文晓村诗作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透露了诗人掩不住的乡愁 文晓村对于故乡的感情,更为直接的表达是他的乡愁之作。《想起北方》是文晓村的一首代表作。写作《想起北方》时,文晓村已去台近10年。从洋溢南国风情的台湾到布满北方风光的河南,遥遥有几千里的路程。且因为当时两岸隔绝,回乡之日未知,更是将时空距离放大数倍,“已经是长长的马拉松的距离了”。但即便如此,“从我的脉管中/仍能听及黄河奔腾的呼声”,思乡之情已经植入血脉之中,灵魂深处。乡愁在诗中具象化故乡的伊水与芦笛。伊水是诗人家乡村边的小河,养育了一代一代村里人,也承载了无数儿童的欢声笑语。儿时畅游的快乐之于游子尤其难忘与怀念。用苇叶卷起来的芦笛,当年只是北方很常见的简单乐器,小孩子玩耍的玩具,此时那悠悠的笛音里却都是诗人对故乡的怀恋之情 乡愁还寄托在情之所系的人身上――杨柳树下的倩影与夜夜纺纱伴儿眠的母亲。从生命的孕育到幼儿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细心呵护。母爱总是无私的,温暖的。所以在无根的岛上想起北方,不仅仅是怀恋的歌声“如同母亲的纺纱车/唱出熟稔的韵律”,任何日常生活细节都能勾起思念之痛:每逢端午,“想到母亲亲手包的/红枣粽子/嘴角上挂的/竟是泪水”(《红枣粽子》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