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28-王士兰新型城镇化课件2014.4.16要点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视角 ;目 录;一、城市的区域化发展趋势
1.1、全球经济进入转型时期
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尽管局势发展非常微妙,但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流。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双重挑战下,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
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全球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主动调整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
绿色低碳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美国实施“绿色新政”,新能源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实质是扩大内需,应对气候变化,减少对石油进口依赖,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
欧盟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视为“新的工业革命”推进欧盟经济向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向转型,成为低碳技术领域的领袖。许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加快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
1.2、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结构,改造提升制造业。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性、支持性产业。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树立绿色低碳理念,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
中国经济增长引擎从沿海向内地的转移是过去5-6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现象,过去的5年里,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资本正在向中西部转移。
; 1.3、城市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与周边地域连接起来,通过整体地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否则,城市的发展将会失去基石,整体竞争力将会逐步下降,最终走向萎缩。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42年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1972年首先提出美东城市群以后又提出了六个大都市带: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区、欧洲西北部城市密集区、英格兰中部城市密集区、美国与加拿大的五大湖区、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和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现今的发展来看,这些大都市带中的五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而中国长江三角洲也即将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他们的发展已经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戈特曼在对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地区的研究指出,过去三个世纪里这一地区对美国的发展起到了中枢性的关键作用,其腹地范围不仅包括美国,甚至到了欧洲乃至全球。
大都市带主宰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通讯、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订,甚至成为影响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这些巨大的城市化地域不仅仅是单个都市区的过分膨胀或多个都市区的简单组合,而且有着质的变化的全新有机整体。
;世界六大城市群区位图;美国现有城市群(带)分布情况;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
1.4、中国城市区域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在2010年已适时提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1.4.1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 1.4.2 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