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阎真《沧浪之水》的艺术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论阎真《沧浪之水》的艺术特征详解

浅论阎真《沧浪之水》的艺术特征 年 级 08秋 姓 名 周丰收 学 号 081050611 目 录 正文 一、巧妙的结构安排……………………………………………………………………1 二、幽默滑稽的形体语言和巧妙的对话格局…………………………………………4 三、细腻的内心独白……………………………………………………………………5 四、在对比中彰显人物形象……………………………………………………………6 注释………………………………………………………………………………………7 参考文献…………………………………………………………………………………7 论文摘要: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力、金钱面前受到的人格煎熬及心灵蜕变,该小说自2001年发表以来,不论是主题思想还是艺术风格,都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巧妙的结构安排,幽默滑稽的形体语言和巧妙的对话格局,细腻的内心独白,在对比中彰显人物形象四个大的方面浅析了该小说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沧浪之水》 结构安排 形体语言 内心独白 人物形象 浅论阎真《沧浪之水》的艺术特征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力、金钱面前受到的人格煎熬及心灵蜕变。特别是医学研究生池大为到省卫生厅工作以后在困境中艰难抉择、不断反省、力争蜕变的心路历程,更是令人深长思之。该小说自2001年发表以来,立即受到不同层面的读者的喜爱,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纵观对《沧浪之水》的诸多评论,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人物形象、文化内涵、权力主题和创作缺失等方面。于是我就有了写《沧浪之水》艺术特征的打算。 《沧浪之水》的作者阎真教授以娓娓而谈的语言及行如流水般的笔触,自然而然地展开了故事情节的叙述,无论是结构的安排,还是人物间的对话无不让读者拍手叫绝。特别是在对比中突显人物形象,以及对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述,更是值得广大文学爱好者借鉴,现把我对原文艺术特征的粗浅理解成文如下,以和读者共同探讨。 一、巧妙的结构安排 1、严谨的单线结构 《沧浪之水》在全文的结构安排上应称得上是严谨的单线结构、纵观全文,只有在开篇时采用了倒叙手法:从我整理父亲的遗物中发现父亲的肖像写起,讲述了父亲的死以及出殡、下葬的全过程。再有就是由“我”的中医学院通知书引发出一段插叙,即父亲池永昶的坎坷经历和清白人生。而这都仅是在序篇,其余部分则为严谨的单线式结构。 从序篇第3节池大为迈进大学校门开始,作者就以主人公池大为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序篇中的校园生活主要介绍了池大为与许小曼的无奈爱情。第一、二篇主要叙述了作为普通知识分子的池大为与丁小槐、与妻子董柳等等人物之间的纠葛,以及与社会的碰撞。而第三、四篇则重点描述了池大为在蜕变过程中与他周围人的故事。总之,原文以池大为作为中心人物,通过他与社会的接触,生动描写不同的生活场景,把性格各异的人物交织在一起,组成了整部小说的旋律,同时也丰满了主人公池大为的个人形象。这种单线结构的文章,故事情节趋于简单,内容不甚复杂,适于不同层面的人阅读,这也许是《沧浪之水》拥有众多读者,成为畅销小说的原因之一吧。 2、《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的设计意图 原文在序篇第1节,池大为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一书,对于该书的内容有这样一段叙述:“我轻轻地把书翻开,第一页是孔子像,左下角竖着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铅笔字,是父亲的笔迹。翻过来是一段介绍孔子生平的短文。然后是孟子像,八个字是‘舍生取义,信善性善’。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司马行‘成一家言,重于泰山’,嵇康‘内不愧心,外不负俗’,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李白‘笑傲王侯,空怀壮气’,杜甫‘耿耿星河,天下千秋’,苏东坡‘君子之风,流泽万古’,文天祥‘虽死何惧,肝胆昆仓’,一共十二人。”①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何在?我们先来看看这十二位名人,他们当中没有几个不是命运凄凉,一生潦倒,而且分别在个人品格高洁和社会责任承担两方面均展现出知识分子的可贵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池大为的父亲又在每个人的画像旁配上名副其实的评价,并且又夹进去自己的自画像,以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十六个字,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池永昶心向先贤,“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做人准则。而池大为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与引领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素描》的安排旨在告诉读者:“父亲把这一脉相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和所信仰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到儿子的心灵深处,父亲还把这种传统思想转化为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成为永久遗物,牢牢套住池大为的信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