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pdf

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学习与实践 年 第 期 2007 9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李孺义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武汉 ( 430019) 儒家形而上学的精神宇宙,始终是由道德理性的价值之光所烛照的。这一理趣乃集中表现在 摘要: 《中庸》所谓“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的命题中,而作为儒家形而上学之最高理念的“中”或者“中道”的本体 论确证,乃是由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来完成的。这一基于价值理性的形而上学,显然同以认知理性为基 础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关键词:儒家 道德形而上学 价值主体 自律性体 中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B0 A 1004-0730200709-0148-07 创发于中国先秦时代的儒家形而上学,其学说的 故弄玄虚的“为道”的刻意,其形而上的超越洞悟当取 精神宇宙始终是由道德理性的价值之光所烛照的,故 一种反身面对人之性体的精神内向度(所谓“修身”或 可名之以“道德形而上学”。笔者以为,理解这一形而 “修道”)的路线。儒家鼻祖孔子对此有不少论述,如: [2] 上学的关键在于其学理如何能够得以贞立的主体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 基础,即先秦儒家是怎样将人的主体性确证在道德价 人,不可以为道”;“修身则道立”;“修身以道,修道以 [3] 值理性中而为这一形而上学奠基的。由于这个“奠基” 仁,仁者,人也……”。显然,从孔子开始,儒家就坚决 的理趣最初较为集中地表达在《中庸》的文字中,所以 摈弃了在远离人的异己性彼在中询问道之意义的精 笔者便以这部经典为主线而步入儒学之堂奥。 神路向,而将“道”的问题归结为“人”的问题。 如果说儒家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趣在孔子那里,还 一、“苟不至德,至道不凝”:道德形而上学的主体 是散见于其“述而不作”的语录中的话,那么这一理论 论走向 大厦之最初的因而也是尝试性的整体建构乃是从子 思作《中庸》开始的。子思深得孔子将“道”归向“人”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形而上学的核心理念是 思想神髓,他在《中庸》的开篇处就明确指出: [1]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 ,即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 这里所谓的“形而上”,无非是要人们对于“道”之意义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的贞认取一种超越性洞悟的精神祈向。然而,这种精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 神祈向在先秦儒家那里,并非类似古代西方“存在论 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形而上学”那样,在人之外建立一个“彼在”的抽象实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用以规定一切存在者之本质的“最高本质”,故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体—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