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陋室铭666要点

古代诗人被称为诗豪的是谁? 杜甫 草堂起宏愿,杜工部病体寒衣不失天下之怀。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中外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现代杰出画家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 有了龙就灵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tái)痕上阶绿, 草色如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粗俗的人 (二) 解释画线词的意思 1. 本文作者是我国___代文学家___ _。 唐 刘禹锡 2. 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草色入帘青 ②色愈恭,礼愈至 B. ①斯是陋室 ②何陋之有 C. ①可以调素琴 ②素湍绿潭 选B 课堂检测解释下列有颜色的字,并翻译句子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言词语——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渔人甚异之。 辍耕之垄上。 文言词语——其他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哪种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助词无实义 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F、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何陋之有?(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食之不以千里( ) 5.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6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 举例说出修辞手法 和 论证方法 比(喻)(起)兴          对比 借代    对偶 (对仗) 拟人 反问、引用                    举例         类比                   【比兴】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雅、颂、赋、比、兴 “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 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是古文创作中的主要的3个手法。赋,比,兴。另还有风,雅,颂三种,这六个手法被称为六艺。其问中,比是比喻的意思。兴是烘托,寄托的意思。这些多是用在旧体诗,曲,词中。现在一般很难见到很好的比兴手发的描写。很早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应用了这些创作手法,如《诗经》中就颇见六艺之精彩。 文章评价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中心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象征手法:  托物   言志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证、引证 修辞手法:比兴对比对偶反问引用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不限于四言六言。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