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鞅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 * 探究1: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②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生产关系必然被改变。 ①世卿世禄制度是新兴地主阶级谋求政治权利的巨大障碍。 奴隶制下施行的世卿世禄制在封建时代被废除是历史的必然。 探究2:秦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商鞅变法——生产力发展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三、商鞅变法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对秦国来说: 1)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 如:县制、什伍制、连坐法等 2)经济上: 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如: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 3)军事上: 如: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为秦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后世: 对中国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 (如统一度量衡、推行县制、逐步建立中央集权制。) 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名垂千古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修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2、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3、法律严苛,容易造成暴政。 4、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 6、对忠孝、诚信、仁义、贞廉等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材料二:(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二中的“人”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并说明商鞅为什么会被处死?材料还 说明了什么问题? *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态度?如何看待“民以殷盛”的说法?并以此说明商鞅变法措施为什么会保持下来? * 三、商鞅变法的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思考:为什么商鞅被车裂而死,其变法措施却依然保持下来?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变法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顺应历史潮流,迎合生产力发展需求 商鞅最后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Or失败? 一场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不取决于主持改革者得生与死,而是取决于该次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结果是否保持。 探讨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潮流。2)君主的支持。 3)符合秦国国情。 4)商鞅杰出的政治才干和铁血手腕。 * * *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领有蜀地。秦昭王在位后期 ( 公元前276~前256年 ),蜀郡守李冰(公元前四世纪时人)在蜀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于成都平原顶点,岷江刚出山口的江心中「造堋雍水」,叠砌分水鱼嘴,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岷江正流(南江),泄洪排沙;「内江」为灌溉水渠(北江),导水灌田,使成都平原平畴万顷,沃野千里,成为我国著名的天府之地。内江乃傍玉垒山脚人 工开凿之渠道,由凿开坚硬岩石所成「宝瓶口」引水,以供航运灌溉之用。宝瓶口上游内外江之间则有「飞沙堰」,可以将拦阻在宝瓶口外的过量洪水和沙石泄入外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和龙泉山之间,乃由岷江、沱江及其它河流冲积而成。都江堰的建成,使外江成为洪水和沙石的排泄信道,使内江水系范围内 的政经中心「成都」不仅解除了旱涝之害,同时又引进水源,满足了灌溉、通航和漂木的需求,是古代一个综合水资源开发最成功的典范。郦道元《水经注》 引南北朝《益州记》说:蜀郡“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时人称为「天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