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7章局域网100620.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局域网 本章知识点 局域网的发展史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以太网的工作原理、CSMA/CD协议、MAC地址、争用期、最短帧长 以太网的帧格式 组建以太网 VLAN 局域网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局域网先驱:ALOHA无线电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太网(Ethernet)技术产生。 1980年,DEC、Intel、Xerox三家公司提出DIX V1,1982年公布DIX V2(Ethernet II)规范,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0Mbps。 20世纪80年代:令牌环,FDDI技术产生,IEEE的802委员会提出802系列标准,例如以太网标准802.3、令牌环网标准802.5等。 IEEE的802.3在帧结构上与Ethernet II非常相似,而且在实际运用中设备都能兼容。 最终,以太网(Ethernet II)在竞争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局域网中常见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和环形三种 。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局域网是一种通信网络,只涉及的OSI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不涉及高层的内容。 IEEE的802委员会将局域网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MAC子层和LLC子层。 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主要用来解决多个节点如何使用共享介质的问题。 LLC(Logic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主要任务是数据链路的建立和释放、LLC帧的封装和拆卸、差错控制、提供与高层的接口等。 数据链路层中与媒体接入无关的部分都集中在LLC子层 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以太网 1972年以太网刚产生时,速度仅2.94Mbps。 1982 DIX v2版本的推出,以太网的速度已经提高到了10Mbps。 1995年出现了100Mbps以太网标准和产品 1998年又推出了吉比特以太网标准。 2002年6月10吉比特以太网标准也正式推出。 以太网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局域网技术。 以太网的基本工作模型 最初的以太网是一个总线型的网络,任何一个主机发出的信号,都能被网络中其他所有的主机收到。 需要解决的问题 寻址问题 :如何在广播式的网络上完成一对一通信。 冲突问题:两台主机同时想总线发送数据,会导致信号在总线上相互叠加,发生冲突(碰撞)。 MAC地址 每个以太网卡有一个全球唯一的地址,这个地址固化在网卡的ROM里,称为MAC地址或物理地址。以太网中的每一个主机可以由MAC地址唯一地确定。 MAC地址共48比特,6字节。前三个字节代表的是生产厂商的编号,后三个字节代表的是网卡的编号。 MAC地址 在发送数据时,以太网的帧首部写入目的主机的MAC地址。 主机收到数据帧后,首先检查帧首部的目的MAC地址,如果是发给自己的,就接收数据帧,否则将数据帧丢弃。 特殊的MAC地址:广播和组播MAC地址 CSMA/CD协议 以太网使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来解决总线使用权的问题 ,处理网络中产生的冲突问题。 CSMA/CD协议 载波侦听:在发送数据前,节点需要先“听”一下总线上是否有数据信号。如果检测到有数据信号,节点便等待直到总线空闲。如果“听”到总线没有数据信号,那么节点就将数据帧发送出去。 1-坚持CSMA 、非坚持CSMA 、P-坚持CSMA 多路访问: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能访问总线,通过总线发送数据。 冲突检测:在发送数据帧的同时,还需要继续监听总线,检测是否发生了冲突。 如果检测到了冲突,就马上停止数据发送。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后,再次重发。 争用期和最短帧长 一个节点检测到总线空闲后,开始发送数据,其后可能会遇到冲突。 从开始发送数据,到检测到冲突,这段时间是不确定的,是信号在总线两端之间走一个来回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争用期。 如果在争用期内没有检测到冲突,以后也不会有冲突产生了。 争用期=2*总线长度/信号的传播速度。 争用期和最短帧长 10Mbps以太网的总线的长度限制在2500m以内(同轴粗缆结构),争用期为51.2μs。 一个站点需要在争用期内始终在发送数据,这样才能及时检测到自己帧的冲突。 对于10Mbps的以太网,最短的帧长是 10Mb/s*51.2μs=512bit(64字节)。 如果发生冲突,就一定是在发送的前 64 字节之内。 注意:Wireshark中显示的最短帧长为60的原因。 截断二进制后退指数算法 以太网使用截断二进制后退指数算法来计算冲突后等待的时间。 定义一个参数k,表示冲突的次数。 第一次冲突时,k的值为1。 以后每冲突一次,k的值就加1。 当冲突次数超过10次时,k的值始终为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