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明教学设计》创新
《清明》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古诗清明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周惠珍 所属学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清明【诗文解释】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 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清明【词语注释】纷纷:形容多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清明【诗文赏析】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 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 1、12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一首古典轻音乐,略带忧伤的。准备一个与古诗相关的视屏。课件ppt。
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古典音乐,使同学们带入学习古诗状态
播放有关清明古诗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在这张图片看到了什么呢?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老师补充)
师:我们传统节日里,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是干什么的啊
生:自由回答
师: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位叫杜牧的诗人,就在今天写了一首诗,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
学生说,教师顺势板书:清明 杜牧二、一读——解诗题 1、指名读课题——清明 杜牧 2、自由读古诗,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三、二读——悟诗情 1、学生字。解故事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自读自悟,并生生交流。 3、全班交流: 1) 体会诗人的心情,体会诗人“欲断魂”的原因。
2) 体会诗人和牧童的对话。
3)想想为什么清明节这一天诗人为什么去找酒喝,而不是去扫墓?
四. 放视频——整体感知
1.强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看视屏。看完视屏请同学们说说看完视屏后对问题的理解
五、三读诵诗韵 1、把整首诗连连起来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打开书自己试一试。
2.播放古诗录音示范。请同学们边听边划古诗朗读节奏。录音听完,请一位同学来划古诗朗读节奏。
3老师自己和同学们配乐互动朗读。 4、学生举手配乐读,看谁能和诗人心意相通。 六、课外拓展: 查找清明节有关资料
课外作业
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古诗,能体会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 知诗人解题意——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一段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要有一个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有人总结出诵读“三感”。第一,读出语感。第二,读出情感。第三,读出美感。?(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古诗词教学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方式进行。如果不予帮扶,由于字词、句子以及时代背景、写作境遇的障碍,反而影响学生阅读记诵的效率。淡化讲解不等于一点都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在由扶到放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教师的指导。而指导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的指导。首先,注意重音。其次,注意语调。第三,注意节奏。“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只有通过大量的诵读,细细的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才能引领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词是诗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