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也可如斯教.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选读》也可如斯教

《〈论语〉选读》也可如此教 ——以《中庸之道》为课例 一、设计缘起      我们知道,《论语》是一部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语录体儒家经典。通行本《论语》共20篇,编辑体例相对杂乱。除少数篇章有相对集中的主题外,多数均无主题。它既不按内容类别编排,也不按语录的时间先后辑录。即便是篇章标题也都是取自该篇首句的两字或一词,如《学而》《子罕》《阳货》等,这些篇题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表示各篇之间的联系,每篇之中、各章之间的内容也没有联系。   但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的高中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却不一样。该教材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角度,按照主题编排,即每一章的语段是根据主题来编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应采用“主题型教学法”。这种教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提炼出每一章的主题,把每一章每一段根据主题串起来,使之前后连贯,尽量避免逐条讲述,使学生对主题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当然,必要时教师也可根据主题有所拓展,补充与之相关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以该教材第14章《中庸之道》的教学为例作一分析。      二、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引出问题。   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那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那什么又叫“中庸”呢?是不是人活到四十就会变得圆滑、平庸、和稀泥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呢?   投影: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鲜”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何谓“中庸”?结合现有的人生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教师补充宋代程颢程颐的观点:“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但并不具体阐释。   (提出这一问题旨在引出学生对“中庸”的粗浅理解,譬如“骑墙之道”“掺和之道”等,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三言两语就阐释清楚“中庸”的内涵。)   2.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1)何谓“中庸”?(中庸的释义)   投影:第2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   师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一折中之道吗?   (注意:让学生解释何谓“过犹不及”,何谓“折中之道”。然后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章节回答这一问题,部分学生能明确地从文中找到第7章和第8章。)   投影:第7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   第8章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师生明确: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原),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教师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2)“中庸”如何?(中庸的原则)   既然如此,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有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中庸的原则,才能深刻地体会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剩下的章节,找一找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师生合作明确:第3章和第5章。   投影:第3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   第5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   明确:中庸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和“礼”。“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由于该教材前面已经探讨过“义”和“礼”的内涵,此处温习即可。教师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   教师以第9章为例: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   师生研读后明确:即便是“君子”也有“恶”,也并不容易达到“中庸”境界,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