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驱山走海置眼前要点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学习目标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每首诗所写的风景。 2、总结写景诗常用的表现方法。 3、掌握诗歌中平仄的一些基本常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首联: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颔联: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颈联: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尾联: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对这首诗的题目,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江上向远方望。??B.在汉江上临时眺望。 ?C.在高处临时眺望汉江。D.登上高处眺望汉江。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2.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一笔勾勒出汉江横卧楚塞而“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B.“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出汉江水势之大,江水漫出天地外,把青山都淹没了。 ?C.“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诗人故意用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D.“襄阳好风光,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翁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态的画面,请找出表现动感的词语并赏析。 ?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参考答案:“浮”,“动”两词写出了动态,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首: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颔: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颈: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尾: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得心和气静道已初成。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A、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B、动静结合或以动(声)衬静 C、以乐景衬哀情 D、虚实结合(相生) E、白描 F、注意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描写的角度,如远、近、高、低、俯、仰的变化 G、注意作者感觉的变化,如视觉、听觉、嗅觉等 H、各种修辞,如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 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常用手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