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2.5杜甫诗四首课件(42张)要点
杜甫,着一袭布衣,扶杖慨叹,他慨叹君王的昏庸,慨叹天下战乱频仍,慨叹黎民生活之多艰。他的诗,是血和泪凝成的歌。虽然也有短暂的欢愉,有片刻的欣喜,但诗圣的心中总有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那隆隆的战鼓,惊天的呐喊,悲惨的哭叫——战争何时休?抬一双泪眼,模糊中又传来了辚辚的车声…… 《兵车行》就是一首用血和泪写成的歌,也是一首用泪水浸渍的悲曲。透过这婆娑的泪眼,我们的心房不禁又鼓荡起汹涌的浪花,虽“往事越千年”,但“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让我们透过这沉重的诗行,让“哭声”将我们带回那不堪回首的时代。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适用于“命运”“悲壮的歌”“忧国忧民”“责任”等相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草堂诗魂 曾毓琳 一个略带着凉意的早晨,我踏入了杜甫 草堂。 视线所及尽是清朝风格的建筑,园林是 独特的古典“混合式”。玲珑的园境,遍地皆为美景,纪念建筑物不仅繁多,而且太过富丽堂皇。可以说,除了茅屋那一小块地方外,现在的杜甫草堂都不是杜甫当年生活时所有的。像气度非凡的诗史堂、大廨、工部祠之类的建筑,绝非历史的遗存。无中生有的东西,难能获得我的喜欢。 好在还有茅屋!虽然我也明白现在我所看到的茅屋,并不是杜甫生前真正住过的茅屋,它只是后人戏剧性的摹拟,而真正的茅屋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荡然无存了。至于茅屋附近栽种的芭蕉,更是让人哑然失笑。我想,这芭蕉一定是哪位多事之徒闲暇中植下的。愁肠百结的杜甫,怎么可能在他的茅屋前一边牵挂着国家的安危,一边饶有兴致地欣赏柔美肥厚的芭蕉呢?好在现在的茅屋里没有居住着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了,否则深秋的夜雨打在芭蕉叶上,那一声声、那一夜夜,还能让这位一生不顺的诗人安然入睡吗?只有茅屋才能栖息杜甫饱经风霜的灵魂啊! 杜甫草堂前有一条河,自西向东流过,河两岸长满了高大的梧桐和楠木,河水在暗绿色的阴影里缓缓地画了个弧,然后一路流过。这就是充满诗意的浣花溪了。杜甫在诗里多次写到浣花溪,当然他那时的浣花溪并不像今天这么苗条、瘦小,而是河深水阔,足以“门泊东吴万里船”。因为年代久远,处于成都城市中心的河流难免被淤塞,导致河面日益狭窄,水位剧降,所幸的是沿岸绮丽风光依旧,身材曼妙的成都美女至今仍是浣花溪畔的一道景观。“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这是当年杜甫来到成都写下的一首诗,主题就是为他将要修建的草堂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这个地方最终选择在了风景殊胜的浣花溪畔,这是浣花溪的幸运,也是杜甫的幸运。唐朝时的成都城市规模哪会有今日之庞大啊? 当时的浣花溪地处郊外,而非现在的市区内,也许只有浣花溪这种远离尘嚣和车马的郊外,才能平静一颗曾经沧海的苦难的心。此后,浣花溪便不断以变幻多姿的形象和细节出现在杜甫的诗里,这条颇具灵性的河,给杜甫带来了安静、幽雅和灵感,“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当杜甫描写他草堂之处的这条充满灵性和诗意的小河时,他那原本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而忧愤百集的心变得柔软了,他那原本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郁郁寡欢的眸子变得鲜活了。在浣花溪水的滋润下,他平静安详起来。我想,也许只有浣花溪才能解读杜甫的诗路历程。 流连于杜甫草堂中,我的心穿透遥遥岁月的雨雾,我的身体仿佛与杜甫面对面,我们仿佛各自坐在两把竹椅上,我听着他讲那个久远年代的故事:那时,他怀着一腔“知君尧舜上”的报国热情,耗尽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月亮边的星星,历尽了三朝的云和路,却一世得不到重用,还活得很悲壮和沉重。 今天,我们常常听到史学家把业已消逝的唐朝称为“盛唐”。的确,盛唐是令中国人自豪的大时代。那个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布衣黔首,都充满了开放富足年头特有的集体自信和自足。盛唐伟大而深远的影响肯定不仅仅是它留下的城郭宽广和街道正直那么简单,它更以这些外在的、物化的东西提醒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鲜明生动、富于青春朝气的自信与宽容的时代。 杜甫生活在这样一个衣冠似雪的盛唐,可是,他的一生却没有在盛唐留下句号。虽然他和他的同行诗人李白处在同一个盛世,可他没有像李白一样活得有滋有味,要不然也不会怀揣着1 400余首诗稿,郁死在洞庭湖的一条船上。但临死前,杜甫依然留下“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爱国之志至死不渝,令人可歌可泣。 千百年前的历史变成了一段伤怀的往事,变成了阡陌上的点点黄花。望着透出悲愤色彩的杜甫草堂,我领悟着大梦、大痛、大孤独所锻造出的杜甫的大人格,以及他千古绝唱的大史诗。凝眸着杜甫的塑像,我隐约听到了他轻轻的一声叹息。这声叹息告诉我,作为生者,不能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还要抓紧时间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天下寒士俱欢颜”。 人事有代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