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兰亭集序复习.ppt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兰亭集序》 第一段: 《牡丹亭》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兼具,足可乐也。 1、良辰。 ?? 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到曾皙时,他答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三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这又是一个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2、美景。 ?? 此地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多么富有生机,再加上水流的潺潺声,鸟儿的鸣叫声,及文人名士们吟诗作赋的谈笑声,真可谓是“足以及视听之娱”。 3、乐事。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否则,虽有良辰美景也不足为乐。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4、赏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但最令人快乐的还不在于此,是什么呢?是“游目骋怀”。 “游”是人自由自在的观赏,“骋”是“驰骋”,是自由奔放的联想,想象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作者的精神遨游于天地之间,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官场的应酬,这是一种超脱的空灵之美。 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情基调由乐转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无不散之筵席”,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 此其一痛。 除此之外,作者还“痛”什么呢? 1、作者先感慨人生短暂。 “俯仰”:指一俯一仰间,人生已过, ?????接着列举或“静”或“躁”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当时社会政治动荡,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谈玄悟道) (2)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归隐山林) 2、“一静一燥”的两种生活态度都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已经流逝,青春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但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 3、人们都会有“情随事迁”的感慨,因为: 一方面 “向之所欣……”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另一方面:“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 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一死生……齐彭殇……”虽然东晋名士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他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他的文章,犹如王羲之读古人的文章一样:王羲之在此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从感伤的背后,我们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地的热爱和执着。 *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关于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