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于都县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16年元月28日上午9:40—12:1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表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对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
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
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信”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已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仁”的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一整套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的形式化,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仪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C.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其实“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江苏省镇江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doc
- 江苏省苏北四市(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doc
- 江苏苏北四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doc
- 江苏高考历史选修1、4复习资料.doc
- 江苏高考压轴卷 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
- 江苏高考语病题精心整理(典型例题 分类整理 命题趋势).doc
- 江苏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测试(数学).doc
- 江西万载2016届高三第二次理科综合能力模拟冲刺试卷化学部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 江西万载2016届高三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检测训练试卷.doc
- 江西万载株潭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物理《力与物体的直线运动》专题复习试卷.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