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教案说明.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角差的余弦教案说明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设计说明 眉山市龙正中学 吕惠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节,其中心任务是通过已知的《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发现”的教学模式 2.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引导探究 3.学生的学法:自主探索、发现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情境 引出课题 话说喜羊羊想在森林的一座小山BC上建一座电视发射塔。如图所示,因工程需要,需从塔顶D点处向地面某点A处拉一根钢绳,现测得点A,C两点间距离为60米,从点A观测 电视发射塔的视角∠CAD约为 ,又测得∠CAB约为,为了在购买钢绳时不至于浪费,你能帮喜羊羊算算到底需要多长的钢绳吗? 教师提问: (1)你能不用计算器,求出的值吗? (2)的值到底是多少呢?与,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顺势引出课题) 学生: 猜想: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学生4: ,但是三角函数名和角应该不是简单的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了使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对教材作了适度改编,把教材上求电视发射塔高度的问题,改为喜羊羊在建设发射塔过程中,需要从塔顶向地面某点拉钢绳的问题,就把求的问题变为求的问题,这样既遵循教材、又更贴近本节课内容,便于启发学生思考,很自然的引出问题:不用计算器,如何求的值?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思考、联想,进而大胆猜想,这样矛盾集中指向了 =?的科学探究,从而水到渠成的引出课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类比探索 形成公式 探究一:在单位圆中运用三角函数线探求=? 教师提问: (1)回忆前面学习的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值的表示,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有什么启发? (2)在单位圆中如何构造角? 构造出角后,引导学生用余弦线表示出即线段OM,再通过问题串:所在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怎么办?OM与OA有一定关系了,但是OM能不能直接由OA表示呢? OM与OB和PA之间好像还是没有直接关系?再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构造直角三角形,采用“割补法”表示出OM=OB+BM=OB+CP,进而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建立三角函数与线段之间的联系,得到(即)与,对应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一般角的三角函数值,问题得以解决。 接着教师再顺势提问:能将+推广到一般形式: 吗?引导学生将问题一般化。 学生:回忆单位圆中三角函数线的知识,想到在单位圆中构造角。 在单位圆中,以ox为角的始边,其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 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那么就是OM这条线段, 过点P作的垂线,设垂足为A,过点A作X轴的垂线,设垂足为B点;再过点P作AB的垂线,设垂足为C,则 OM=OB+BM=OB+CP = + =+ 得到: + = 设计意图:“拨开云雾,重见艳阳”,引导学生自然引入“利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串,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严密的推理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类比探索 形成公式 探究二:运用向量方法探究对任意角, 是否成立? 注意:①通过几何画板带特殊值验证成立后,学生容易认为对任意角, 就成立了,此时教师需强调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特殊不能代表一般;②引导学生观察表达式的要素和结构特征,发现等式右边与前面学的向量的数量积的形式很像,从而想到尝试向量的方法。③学生容易在单位圆中设点A,B的坐标,而向量的数量积涉及的是向量的坐标,教师引导转化为的坐标; 学生:取特殊值验证,比如: 由想到前面学的向量的数量积, 设计意图:以疑导思,再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感受获得结论需经历的“猜想-证明”的过程。通过取特殊值验证,让学生初步认同此公式,做到心里有数,方向明确,在教师引导下大胆联想,惊喜发现向量这个很好的工具!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类比探索 形成公式 ④由推导 肯定会有学生觉得已经大功告成了!教师不急于指出,让学生动脑思考,看看推导是否严谨?如果没有学生发现,再抛出问题:的夹角一定是吗? 进而再次突出向量夹角的范围为,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探究的夹角与间的关系;寻找出角之间的关系后,进一步寻找它们余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得到 ⑤遮住公式右边,让学生再说出公式,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强调此时公式的适用范围是任意角,公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师:这个公式虽然简单,但是威力巨大、蕴意深邃,是我们大家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当然要好好的把玩一番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