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文阅读(必考)的命题特征及对策
高考现代文阅读(必考) 的命题特征及备考对策 华南师大附中 徐冰 依循考纲进行备考复习 ——做正确的事 采取有效的备考对策 ——正确地做事 认识考纲考点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认识考纲考点 王大绩:《考试大纲》的本质与发展 从《考试大纲》来看,读,基本在落实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考查吸纳判断能力;……所要求的“精”,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要做到“精明”地读,不能死记教条,要带着鲜明的目的,专注于把握语言。 ……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要抓紧,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对次要信息要舍弃,要置之不理。重要信息是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解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二者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 认识考纲考点 《2008年普通高考语文(广东卷)命题总结》:紧扣考纲要求设计试题。“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主要检测考生基础的阅读能力,在具体考查中着重考查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观点,能否发现材料和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 着眼于检测基本的阅读能力,以考查信息阅读能力立意命题 命题特征 (1)阅读文本的选择 (2)阅读文本的篇幅 都是超过1000字的文本(2007年的《创新与想像》1517字,2008年的《诗与直觉》1180字)。09年广州的“一模”,“必考”的阅读文本也超过了1200字。09高考广东卷《自由和科学》约1000字。) 命题特征 (3)选择题的设置 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 示例:2008年全国卷III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题目设置】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此项说法正确,符合文意。) 示例: 2009年广州“一模”(第12题)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 【题目设置】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示例:2009年宁夏、海南卷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题目设置】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命题特征 (4)需要适度的迁移。 有的设题,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示例:2008高考广东卷第13题 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C)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叠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示例:2009年福建卷第11题 阅读文本《尺度》 【题目设置】 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面貌”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喜茶品牌手册.pdf
- 高中英语2025届高考高频词(共240个).doc
- 2025届漳州高三1月市质检(漳州二检)数学试题含答案.pdf
- 福建省部分(六市)地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六市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福建省部分(六市)地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六市一模)数学.docx VIP
- 2024年智慧旅游服务普及率大幅提升.pptx
- 2024新修订《公司法》重点学习.pptx
- 数学丨重庆市主城五区一诊高2025届高三1月暨学业质量调研抽测数学试卷及答案.pdf VIP
- 同等学力硕士全国统考心理学--普心考点精要.pdf VIP
- 同等学力硕士全统考心理学必看资料-发心教心社心考点精要增强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