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及研究进展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炎症性肠病及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顾芳 【定义】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l 是一组病因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l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二者在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 【概况】 l 欧美多见,西方国家UC的发病率稳定在10/100000,CD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为5-7/100000。我国少见,近年有发病有上升趋势 l 年轻人多见,发病年龄多在15-30岁。性别无差异 l?? 终生复发倾向 l 近年IBD的研究报告日渐增多,在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迄今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属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 发病机制假设:感染、饮食等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使肠免疫反应过度亢进导致肠粘膜损伤 一、微生物因素 l IBD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阿米巴等感染性肠炎相似;用转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动物模型,在无菌状态下不能诱发与IBD相似的肠道病变 l 细菌、病毒、真菌等中迄今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 l? 病原微生物可能是本病的促发因素 二、环境和遗传因素:IBD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是涉及多基因的疾病 l 家庭聚集现象: IBD患者的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CD高于30倍,UC约高15倍;单卵双生子同患率高于双卵双生子 l 种族和移民的发病率:不同种族及不同地理位置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有很大的差别;亚洲移民及其后代移居欧美后,其IBD的易感性增加 IBD与免疫遗传性疾病:某些IBD患者常伴发与遗传基因相关的疾病 IBD相关基因: HLA-Ⅱ类抗原基因:HLA-DR2、-DR9、DRB1*0103与UC呈正相关,-DR4与UC呈负相关;- DR7、-DRB3*0301、- DQ4与CD呈正相关,-DR2、 -DR3、-DR4与CD呈负相关 细胞因子基因:TNF-?、IL-1?、IL-1ra、IL-10、IL-4R、IL-6、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等基因与IBD有关 IBD易感基因:CD的易感基因位于第16条染色体,UC的易感基因位于第2、6号染色体;尚有研究发现IBD的易感基因位于1p、3q、4q 、7、10、12、22号染色体。易感基因的进一步确定及定位有待研究 三、 免疫因素 l 损伤机理: 促发因素作用于易感者,激发肠粘膜 免疫炎症反应亢进并释放出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 介质→组织破坏与炎性病变 l 致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失调为IBD的 一个重要发病机制。CD的T细胞常显示效应功能增 强,是一种TH1细胞优势应答的疾病-TH1型炎症 ,UC的T细胞反应趋于低下,倾向于TH2 型炎症 l 促发免疫炎症反应的原因:观点不同 (1) 微生物病原:迄今未能完全证实 (2) 结肠粘膜可能存在与遗传有关的上皮细胞异常:正常结肠粘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一般不易通过正常粘膜、对正常人无害的肠道共生菌及食物等抗原进入肠粘膜,引发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侵犯肠壁的病原体与结肠上皮细胞抗原簇间存在共同抗原性,患者经病原体重复感染后可诱导机体对自身结肠上皮的交叉免疫反应。但迄今尚未发现自身免疫反应致病的确切证据 在IBD患者血清中相继发现了针对结肠上皮细胞、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胰液蛋白、热休克蛋白等一系列自身抗体,并发现了一些抗细菌、病毒抗原及抗食物抗原的抗体 核旁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erinuclear antineutra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pANCA): UC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多在70%-80%, 且存在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CD及正常人多30%;尚未发现pANCA致病的明确证据 多认为pANCA可能不参与致病,可能为肠炎的结果或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其真正意义尚待阐明 四、其他因素 包括饮食、精神心理因素、过量吸烟、口服避孕药、菌群失调、长期服用NSAIDs及免疫功能紊乱等 【临床表现】 起病多缓慢。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发发作或加重 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表现:主要包括腹痛、腹泻、脓血便、腹部包块、 瘘管形成、肛周病变等;(2)多种肠外表现;(3)全身表现:发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