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诚信是高考的第一道试题文档
【光明谈】
诚信是高考的第一道试题
作者:蔡闯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01版:头版)
高考在即,教育部网站发出“教育部提醒考生诚信考试”的消息,提醒考生遵守考纪、拒绝作弊。同时,北京、宁夏、山东、湖北等多地出招,严防大学生高考期间离校充当“枪手”。
今年是《刑法》(修正案九)和新版《教育法》实施后的首次高考,“组织考生作弊”和“替考”等行为皆明确入罪。
诚信是高考的第一道试题,作为高考考生,这道题早已有标准答案,更不必说那些已经进入大学的“学霸”们了。学好了作枪手,学不好作弊、雇枪手,如此“山寨人生”害人害己。一切为了考试、一切只为考试,这般功利教育贻害的不只是教育。“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忘了这句话,再高的分数也等于零。
【文化评析】
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情感共鸣
作者:董宇宇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02版:评论)
当前我们的国学教育,有着“国学”的形,却还依然停留在“说教”的质。需要广大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改善,首先自己对国学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辨别,才能让孩子从情感上和传统“通感”起来。
“六一”节前后,笔者看到不少学校、地方举办诵读《弟子规》的活动,好不热闹。这些年,《弟子规》炒得火热,新闻中常有一群孩子穿上汉服跪坐而读的场景,甚至有人说有了它连《论语》都不必读。同时也有人激烈反对,主要是认为它糟粕太多,还有从考据角度指出它出现很晚,在教育史上没什么影响,是近年来被人为抬高的。
我们先要弄清楚《弟子规》是怎样一部书。《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它的影响力在近几十年才开始显现出来。在笔者看来,《弟子规》里的规训式教条太多,且有不尽合理之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如果理解成不要费精力在说长道短上,当然有道理,但如果片面地去理解,岂不就成了没有社会正义感和主人公意识。更关键的是,书中注入“勿”“莫”等语气,直观上就给人教条之感。只叫活泼可爱的孩子被动遵守种种规矩,又不明白原因和道理,非但与启蒙的目的南辕北辙,而且会戕害儿童的天性。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不妨将《弟子规》放一放、冷一冷,传统教育应让孩子在深层愉悦中自然获得熏陶,产生情感共鸣。产生情感共鸣的办法,“何莫学夫诗”?其实诗歌倒是不错的启蒙门径。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蒙学的基本目标正是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文化常识、生活习惯、人性心理等,与诗的作用可谓一致。特别是诗歌表现了一种不断从自由的情感出发,对生命和世界的应然状态进行追问,从而获得精神归宿的价值建立方式,而不是某种固定的价值观,又以审美、自然、感性、形象的形式和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使人性源源不断地自动生成,人格境界也随之提升。这种方式适合于每个人,更适合于纯真活泼的童心。
今天很多人把古典诗词当作一种“文物”敬而远之,但“诗性”应当存在于每个人的精神深处。今年春节期间,有人以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在网上求征续诗,引发了一股续写热潮,“我们为什么要读诗”的帖子也引发网友从各个角度做了倾情阐释,使人由衷感动于“国人诗性未死”。叶嘉莹女士曾说:“其实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来,我却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的关系。”诗,可以提升人对命运的感悟能力,增强思维的活性与人生的韧性,不仅是蒙学,也值得当作人生、社会的大学问来普及。
当然,启蒙的门径很多,寻找情感共鸣的体裁也多种多样,除了诗还有很多。但是寻求情感共鸣的传统文化教育,远比拿着《弟子规》进行教条规训要难得多。这也说明,当前我们的国学教育,层次仍不够高,开掘还不够深,有着“国学”的形,却还依然停留在“说教”的质。这还需要广大学者与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改善,首先自己对国学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辨别,才能让孩子从情感上和传统“通感”起来,才能身心愉悦地与传统文化产生亲近。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文学博士)
【光明论坛】
“知止”与“知进”
作者:桑林峰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6日02版:评论)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蝂传》。文章写了一种黑色小虫蝂,爬行时遇到东西,喜欢抓取过来背在身上,东西越背越重,又喜欢往高处爬,结果跌落摔死在地。柳宗元为蝂作传,是为了讽刺“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即便“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古人描述的这种小虫蝂现已不见。但今日贪官与蝂何其像也,他们背着大量金钱,往官位的高处爬。结果,大都落到了被查被囚禁的可悲下场。我们常说,知进者常新,知止者常安。探究这些人跌落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