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二生命科学第1、2章知识梳理
氨基酸 (二)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第1章 走近生命科学 知识梳理 走近生命科学的世纪 走近生命科学实验室 走近生命科学的世纪 1.生命科学简史: 微观领域(分子生物学): 20世纪以来 宏观领域(生态学) 2.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 人类基因组计划 、后基因组计划 、转基因技术 、基因治疗 、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 描述法和比较法生物学阶段: 我国古代:《诗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 国外: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 18世纪林耐的“生物分类法则”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 实验法生物学阶段: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以及摩尔根的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DNA双螺旋分子模型 (我国)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走近生命科学实验室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结论(→新的疑问)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内容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取镜 放镜 对光 放片 调焦(粗调焦和细调焦) 低倍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内容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定位 换镜 调焦(细调焦) 高倍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内容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显微镜持取正确姿势 使用前后的镜头维护 注意标本的放置方向 观察时注意双目齐睁 高倍镜不得使用粗调 严禁拆卸任何部件 使用后恢复机器原貌 返回上一层 显微测微尺(见下图)包括目镜测微尺(目尺)和物镜测微尺(台尺),测量时须将其配合使用方可达到测量目的。 目镜测微尺(直线式)为一圆形玻片,直径为20—21mm,玻片中央有一横线刻有大小格的等距离线。 物镜测微尺为一特制的玻片,中央圆圈内有一1mm长分为100个等距小格的刻线,每一小格即10μm。 目镜测微尺 (目尺) 物镜测微尺 (台尺) 显微测微尺 用目尺来测量细胞大小时,因为它的刻度没有具体长度,所以必须先用台尺核实目尺每一格的长度。具体方法如下: (1)从显微镜上取下目镜,卸下目镜的上部透镜,将目尺轻轻地加在光圈板上(注意别放倒了),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台尺的刻度面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调节焦距,使台尺刻度清晰可见。 (3)细心移动台尺和转动目尺,使两尺平行,并使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的另一重合的直线(如下图所示)。 (4)记录下两条重合线间目尺和台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出目尺每格等于多少um: 目尺每格的长度(μm) =(两重合线间台尺的格数 / 目尺的格数)×10 例如右图台尺一格等于目尺5格, 目尺每格长度=1/5×10μm=2μm (5)取下台尺,换上你需要测量的标本,此时,用目尺就可直接测量欲测标本的大小,也就是测出目尺的格数,然后再将测得的格数乘以已测出的每格长度,即可算出该标本的实际大小。 当更换另一个物镜时,必须再次较尺。 走近生命科学实验室 2.显微镜的使用 运用下列各镜头组合观察,看到 1)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 2)细胞体积最大的是( ) 3)视野最明亮的是( ) 4)视野最暗的是( ) A、目镜16×物镜10 × B、目镜10×物镜40 × C、目镜10×物镜10 × D、目镜16×物镜40 × C D C D 第2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知识梳理 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 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 1.一个体重严重超重的人,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 A、蛋白质 B、糖类 C、水 D、脂肪 水 含量:约70%、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作用:①是生物各种化学反应的理想介质 ②帮助运输物质 ③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存在形式:自由水(自由流动)和 结合水(与其他物质结合) C 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 无机盐 含量:约1%、含量最少的化合物 作用:①参与生物体组成 (如钙、镁、铁等离子) ②参与生物体的代谢和调节内环境的稳定 (如维持pH稳定在合适的范围内和调节渗透压 ) 存在形式:离子状态 1.通常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是 ( ) A、化合物 B、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