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感受“乡村脉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家,感受“乡村脉动” 2014年02月09日07:18????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家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是每个人记忆中最美丽的底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家”不同,每年的春节回乡之旅,对常年奔波在外的记者来说,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丰收背后的喜忧、农民生活的变迁,这些看似“老套”的主题,其实恰恰最有“味道”,最值得咀嚼。因为时代大潮裹挟下的乡村巨变,就蕴藏在这点点滴滴之中。 乡村公路已经硬化,打工收入几成农家全部收入 看南埂村 “城乡一体化” 本报记者?高云才 雾霭,把乡村的天空拽得很低。此起彼伏、时断时续的新年鞭炮声,把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南埂村引入了马年的第一天。傍晚时分,记者走进了几个农户的家,同村民们聊起了他们对“城乡一体化”的期盼。 乡村公路虽是硬化路,但想错车太难了 村民吴强尽管已经年近半百,但因为长期在沈阳打工,思路蛮清楚。 “城乡一体化?搞不清楚哪一年可以最终搞成,乡亲们倒是很盼望的。”老吴说:“老乡们看得到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 首先是路。 过去,村子里一下雨,路就没法走,到处是泥。现在,路修到了家门口,虽然是石子路,但毕竟下雨天走路方便了。村子里的石子路连着乡村公路,但乡村公路有一个缺陷,虽然是硬化路,可只有一辆轿车那么宽,想错车太难了。 其次是水。 村民过去吃水,要么到邻近的长江里去担水,要么到附近的沟塘里取水,因为水不太干净,所以,讲究点的村民就用明矾净化后再吃,不太讲究的村民,等水稍微沉淀变清后就吃。南埂村在圩区,过去吃水,常吃到有血吸虫的水,不少人患上了血吸虫病。现在,大观区在南埂村附近修建了自来水厂,城乡居民共用“一管水”,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 再就是合作医疗和新农保。 过去村民见到最多的人是“赤脚医生”,现在村里有了卫生所,更重要的是,农民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平时缴点钱,看病的时候有国家补助,还能报销一大半。另外,新农保也让农民养老有保障。 “城乡一体”得有个过程。初看,以为南埂还是原地踏步,但仔细想想,确实,“城乡一体”让村民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村民有很多新愿景,比方,垃圾围村没有解决,住房没有新的规划,小学校的师资有待补充…… 打工收入几成农家全部收入,为了生计一家人不能常在一起 分田到户时,他春(化名)家是4口人,人均分田1亩左右,一年种一季棉花,一季小麦,轮作油菜和玉米,复种算上,1亩地收入满打满算也就是2000多块钱,孩子要念书,家里的房子要新盖,老人要养……他春处在“收入饥渴”之中。 因为地里种不出多少钱来,他春开始学布花编制手艺。10年前,师傅介绍他去西安搞布花编制,一个小作坊,他带领媳妇和儿子,没日没夜地干着。靠信用赢得市场,也赢得了收入。他的小作坊,现在每年的收入是10万元,比在家种地强多了。现在,他全家已在西安安营扎寨,还在郊区为儿子按揭买了套小房子。 除了市场时好时坏外,最令他不顺心的事是,经常有一些部门以办这个证那个证为由来罚款,要正规发票就罚得多,开个收据或不要发票就罚得少。所以,为了维持生计还得忍气吞声。 同他春经历相差无几,南埂村2000多适龄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外打工谋生。地,转包给别人;转包不出去的话,就撂着荒。虽然心痛,但也没什么好法子。正因为如此,打工收入几乎成了南埂村村民的全部收入。村民打工的年净收入水平不低,平均线都超过1.5万元。 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南埂村“打工经济”渐成气候。平时,村子里青壮劳力都不见了,因为过春节,再远的路,打工的村民都要回家看看。他春说:“其实,家里已一年没人住了,但在西安,总不认为那是自己的家,南埂才是。” 望着即将擦黑的天空,他春说,很多打工的家庭有一个心病,为了生计,这个城市一个,那个城市一个,搞得一家人不能在一起。假如夫妻不在一起,儿女不在一起,还是很纠结的。 从庄稼汉到职业农民,粮农诉说丰收背后的喜与忧 吨粮田离咱 有点儿远 本报记者?赵永平 喜:耕牛下岗,铁牛上岗,种地越来越轻松 挂灯笼,拉大纸,贴春联,年三十这天,堂叔武学玉一家忙碌着。在山西寿阳县立元村,武学玉算个精明人,当过30多年村干部,种地也是把好手。 “今年收成不错,亩产上了1600多斤!”寒暄几句,堂叔指着院里堆得小山一样的玉米说,过完年就能卖了,照现在行情,一亩稳赚1000多块。 “过去城里人叫咱‘庄稼汉’,现在是‘职业农民’。”同样是种地,武学玉觉得最大变化是轻松了:“耕牛下岗,铁牛上岗,政策实惠,粮价得劲,我种的25亩玉米,总共干不了2个多月,一年能收入2.5万元,挣得不比在外打工少。” 这几年粮食连年丰收,武学玉认为关键是迈了两大步: 第一步是良种。五年前,爱赶时髦的堂叔用上先玉335种子,通过高效密植,每亩从300多株增加到4400株,“这品种抗倒伏、成熟好、脱水快,当年亩产就翻了番。” 第二步是农机。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