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课时) 学习内容 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 2 学时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1.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融汇在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中的,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课前先学: 1.自由熟读三味书屋部分内容。 2.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再现了私塾教育? 二、课堂探究: 1.请大家齐读第9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畅谈读此段的感受,其余同学点评。   请一位同学范读本段,注意情感的表达。 2.学生自由阅读本部分(第9段到结尾)。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阅读。   (1)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  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  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3)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  思想的认识。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安排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一个题目,第一小组发言,第二小组补充评价,依次类推。各组选代表作总结发言。) 教师总结: 3.揣摩语言,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并迁移运用  ① 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动词: _______一块雪,_______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___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__着,_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__,便_______住了。  学生自己填写,然后对照课文,品味其用词的准确。 ②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模仿鲁迅先生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 教师选几位同学全班交流,看谁说得好,也可以边说边表演。  4.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教师提示: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好吗? 可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较好的发言人面向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5.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中反映鲁迅童年生活的一组散文,并且思考这些生活经历在童年鲁迅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影响。 (2)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语言、动作,让同学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哪位老师。 学习反思: 知识链接: (一)《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 (二)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三)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