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卷6课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卷6课案

2017届高三·语文模拟卷六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境界原本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疆土、疆界或领土,《诗经·大雅·江汉》:“于疆于理”,郑玄笺:“正其境界,修其分理”,班昭《东征赋》:“到长垣之境界,察农野之居民。”此处的“境界”指的就是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自己的心灵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存在着不同的精神境界,这种心灵境界不仅反映外部的物境,积淀着自己的经历,还会在某种情感和认识的作用下,在想象中形成各种意象,从而使作为疆域、领土的概念,逐渐被移用于描述人的内心世界。东汉以后在佛经的翻译中,开始广泛使用“境界”这个概念,诸如“了知境界,如幻如梦”“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等。境界作为佛学术语,多用以指主客体相接之境域,即心灵活动的范围。“境”以虚幻为特征,可见佛家所谓“境界”,实为意中之境域,即在主体心灵中所构成的精神世界,这与诗人和艺术家对意境的把握有相通、相似之处。司空图对意境的描述就偏重于“境”的空静虚豁的特征。由于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影响,“境界”和“意境”作为同义或近义概念便逐渐成为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范畴,在诗歌、绘画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理论上也不断有所发展。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在谈论意境创造时,提出“以静求远、以曲求深”的造境方法,他指出“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他主张虚静其心,从细微处着眼去发挥心灵的创造作用,把空间美的营造作为意境的核心。王国维汲取西方文艺理论,与传统美学相结合,对意境理论作了广博的论述和发挥。但细读他们的原著,发现对“境界”和“意境”均未作区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同义词使用,异义使用的地方也不少,现就二者的差异作一些说明。 “意境”专指具有特定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而“境界”则常用来泛指客观的“物境”“景象”,即作为对象的外部事物,而不是专指物态化的艺术形象。当王国维讲“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此处所说的“境界”,即指被反映的对象。 “境界”不同于“意境”的另一含义是指在一定情感作用下所形成的心境,即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王氏在此处所说的“境界”即“心境”,“心境”在意境的创构中十分重要,但它还不是艺术意境。 “境界”还用以指人们在学问、事业或艺术上所经历的阶段,所达到的高度,所取得的成就,如人们常说某人在艺术上“渐入佳境”。王国维曾借用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辛弃疾《青玉案》中的词句,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实指人在事业和学问上所经历的阶段和造诣。 (摘编自王兴华《中国美学“意境论”新探》,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长垣之境界”和“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其中的“境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B.“一切境界,本自空寂”中的“境界”既是外部物境的反映,积淀着当事者的经历,还具有在想象中形成各种意象的特点。 C.佛家所说的“境界”是以虚幻为特征的,实质上是“意中之境域”,换句话说,就是在主体心灵中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D.“意境”专指具有特定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而“境界”常用来泛指客观的“物境”,“意境”比“境界”的层次更高级。 【答案】:D.(“‘意境’比‘境界’的层次更高级”的说法于文无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境”作为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概念,在理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被广泛应用于诗歌、绘画等领域。 B.“意境”和“境界”作为同义或近义概念被使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到王国维时代,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仍被当作同义词使用。 C.喜怒哀乐,是情感,也是境界,对于建构作品的意境十分重要,但是它毕竟不是意境,因为“意境”重在“境”的空静虚豁。 D.王国维认为“境界”这一概念有多重含义,或指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或指特定背景下的心境,或指人在事业、学问上所经历的阶段和造诣。 【答案】:C.(“意境”重在“境”的空静虚豁,这是司空图的观点,而且“‘意境’重在‘境’的空静虚豁”不是“它毕竟不是意境”的判断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境界从一个地域概念演变为用来描述人的内心世界的概念,佛经的翻译和日渐扩大的佛学影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而将其发展为广泛使用的佛学术语。 B.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在谈论意境创造时,主张虚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