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儒家孔孟之道 (2).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记·礼运》篇谈用人之道,有曰:“用人之知(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这是说,智、仁、勇虽为儒家所褒扬的三达德,却也并非尽善尽美,仍不免内含着诈、怒、贪的隐患,有待舍弃。这些隐患,不是来自外部污染,根子原在智仁勇本身,是智仁勇的内在趋向。 3、不A不B。不A不B是A而B的否命题。在A而B的形式里,A是主角,B之用在济A之不及。在A而不A’的形式里,A仍是主角,不A’的提出是为了泄A之过。现在我们要谈的不A不B形式,则要求不立足于任何一端,把毋过毋不及的主张一次表现出来,因而最能显示执两用中的特色。(如:不卑不亢) 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亦曾极力推崇这种中道,认为美德都是超越两个极端而成。 譬如: 鲁莽——勇敢——怯懦; 羞涩——谦逊——无耻; 贪婪——慷慨——浪费; 放纵——节制——冷漠。 4、亦A亦B。亦A亦B是不A不B的否命题,也是A而B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如果说不A不B利于表示“中”,着重指明对对立双方的超越;那么亦A亦B的形式,则重在使对立双方互相补充,最足以表示中庸的“和”的特色。同时,它又有别于以A为主体的A而B形式,便于处理需要对AB两端等量齐观的事事物物。 还是以刚柔为例。上面说不刚不柔,以得其中;现在则要说,当刚则刚,宜柔则柔,亦刚亦柔,以求其和。 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摄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义以应变,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荀子·不苟》) 统观中庸的四种形式,我们不能不惊叹于先贤们的高超智慧,惊叹于他们对过度、不及与中道的巧妙安顿。 他们不仅借不A不B的对立来突出中道,亦且以亦A亦B的同一来合成中道,不仅以对立者来补足主题之不足而有A然而B的中道,亦且有节制主题之过度以防走向反面的A而不A’式的中道。 四者之间,也自然形成了对立同一的关系。稍嫌遗憾之处,只在于未能由过度、不及与中道,明白得出世界三分的结论,尽管那已是呼之欲出的了。 那就是: 1、人之作为家庭成员所应有的人伦道德(六德) 2、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有的社会道德(四行) 3、作为天地之子所应有的天地道德(五行)。 三、三重道德 人生在世,首先是家庭的一分子,然后是社会的一分子,以及宇宙的一分子。无论任何人,一定会有这样三个位置,也一共只有这样三个位置;一体而三位,三位而一体。与此相应,便有三套职责,包括有关的义务和权利,作为各个位置的使命。从而,也就会有三层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境界。 1、六德——人伦道德——仁 人必群居而后得以生存繁衍。群居形成所谓社会。社会性于是遂与自然性并列而成了人的根本属性。虽激烈反对社会、尖刻讥诮人世的庄周,对此也无可奈何而慨然有叹曰:“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 (《庄子·人间世》) 。 唯其不可解於心和无所逃其身,于是便有了人伦,有了人人都应该践行的伦理规范和准则,作为最初一级的普泛道德,维系着人类的基础组织——家庭的安定。 (1)六位:“生民斯必有夫妇、父子、君臣。”(《六德》) (2)六职(天职或使命): “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受者。此六职也”。(《六德》) (3)六德:“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 。(《六德》) 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忠孝不能两全”的难题。从道德体系的角度来看,那属于人伦道德(孝)和社会道德(忠)的关系问题;各家的答案不尽相同。儒家与宗法氏族制度关系密切,所以对人伦道德情有独钟。在《六德》篇里,有一段表白其对忠孝难题的观点是“为父绝君,不为君绝父”,将人伦道德放在了压倒社会道德的地位,一点也不含糊。 2、四行——社会道德——善 家庭结合而有社会,人伦道德之上乃有社会道德。在楚简中,社会道德谓之“善”,其《五行》篇中有关“四行”的种种论述,便是儒家(主要是思孟学派)的社会道德学说。 《五行》篇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中这样说: 仁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义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礼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智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行。圣形於内,谓之德之行;不形於内,谓之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