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仕女发髻首饰.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讲究发髻的变化,考古 学家就商代,周代,秦汉等朝代的妇女发式 作出归类,而唐代的发式不但承前朝遗风, 更加入外族特色,发挥创意。根据中华历代 服饰艺术一书指出,唐代时期妇女对头部的 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及发髻式样变化多色多 样,头上戴簪钗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前代 遗风,又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云朵髻 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孔雀开屏髻 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此发式多为唐代贵夫人所喜用 双环望仙髻 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 双环望仙髻 唐代妇女的发髻承袭前朝,并加以创做,如双环望仙髻是承袭秦汉遗风,留传下来的神仙方士之说;不少古墓,如西安唐开元十一年鲜于海墓女俑,或唐代绘画,例如有《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的妇女发型,直接影响五代到北宋年间,此时期的特点是竞尚高,大当时的妇女利用自己以及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自己的头发之中,或造成各种假发来装戴。而此等发型多为贵族妇女的专利,平民百姓极其只在婚嫁才会如此打扮。 盘桓髻 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血上盘桓而成。髻前插对梳,髻上饰条形彩珠,显得干练持重,这发式西汉时已在长安妇女中盛行,到唐代仍为宫女和士庶妇女所喜用。 螺髻 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螺壳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诗句,后来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朝,仍有妇女喜欢。 圆椎抛髻 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两卷成圆椎,然后向一侧绕一环成抛状,这种把椎髻和抛髻结合的发式称圆椎抛髻。发的一侧插步摇,一侧戴花。为晚唐时长安妇女所常用。 盘叠式 结髻式 反倌髻 拧旋髻 随云髻、凌虚髻 百合髻、盘恒髻 拋家髻 簪花髻 飞天宝髻 飞仙髻;凌云髻 大唐末期多半于人唐朝妃嫔、公主、使用 倾髻、坠马髻 当时妇女为了美观,以及遮蔽面貌等原因,都会戴上帽子,唐代称为羃离,此种头饰源于西北夷民族,由于北方风沙大,西北夷民族习惯于骑马,于是就以面衣或面帘盖蔽而不受风沙侵袭。我国古代,妇女出门,必蔽其面,先前有面衣,幂罗,以后有头巾、盖头,其意相近。帷帽也是妇女用来遮面的饰布,抵御风沙,其面料是半透明的纱绢等,使外人不可窥见,而自己可以略见其它东西,多数利用藤席或毯笠做成帽的骨架,糊表缯绵,有些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之上,多用轻薄而透明的罗制成,可作为遮蔽全身的帽裙。  除了将头发束成髻以外,插上发钗,发簪等也是唐代常见的发型,唐晚期,高髻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其它如鸾凤步摇,簪梳等,亦可在敦煌晚唐石窟第9窟、第10窟以及五代第98窟中的壁画可见 唐代发饰可分为发钗,簪,步摇簪,梳篦,宝钗等,自凡魏晋南北朝起,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 唐代铜梳,湖南长沙纸园出土,据残物复原 江苏杨州三元路唐代窖藏出土凿花金栉高12.5厘米,宽14.5厘米,重65克,杨州市博物馆藏 唐代骨梳,河南陕县出土 上三幅图为唐代古墓遗留下来的梳,所用的材料很多,例如有动物的骨头,铜、银等金属,由图中的花纹所见,雕工精细,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技术来说,是处于当时的领先地位,而图中的几何花纹,亦是由西域传入中土。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外商旅络绎不绝,我们可以由唐代贵族妇女常用的日常用品得知,当时流行的图案式样,是源于波斯、身毒等国,由是观之,当时唐朝的皇帝被称为天可汗(共主),仍与外来文化融合,形成新的局面。 江苏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银钗   属于发钗的一种,隋代时作双股形,呈一长一短,目的是方便插戴于发髻,中晚唐以后,发钗渐趋简单,亦有专供装饰用途,考古学家在江苏,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的古墓也有发现不同类型的钗,如西妻郊惠家村唐大宗二年墓出土双凤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双凤及卷草纹。上图所示为江苏邗江蔡庄出土,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而成,每式钗朵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分辨左分右分插。 安徽合肥出土南唐四蝶银步摇 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四蝶银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 1956年11月安徽省合肥市农学阮南唐汤氏墓出土,金镶玉步摇簪,通高19厘米,宽9厘米,安徽省博物馆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