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四首》表格式教学设计课案
课题 《诗四首》
(第一课时《归园田居》) 学科 语文 授课时数 四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5.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
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
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
方法 1.诵读教学法。2.联想法。3.点拨法。4.讨论法。 教学
资源 音频资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朗读中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
联想听讲
学生结合配套介绍
学生听讲批注
积累相关知识
学生听读
自由朗读、指名读相结合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批注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批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教师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三、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教师明确: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 ,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教师明确: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