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课案.doc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课案.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课案

第二专题 和平的祈祷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其典型意义。 2. 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遭遇,战争对人的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 3. 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珍视和平与生命。   资料卡片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出生于俄罗斯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18年,在中学读书时因国内战争辍学。曾当过办事员,参加过武装征粮队。1922年去莫斯科,当过工人和会计等。1923年加入莫斯科共青团作家和诗人的文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发表小品文《考验》《三人》和《钦差大臣》等。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简称“拉普”),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此后返回故乡,从事专业写作。 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14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至1922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肖洛霍夫自始至终参加了卫国战争,同战士们战斗在一起,他饱经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深深体会到人民的感情,更何况他自己也遭遇到家破人亡的悲剧,他的母亲就是当敌机轰炸他家乡维辛克镇时在家门口被炸死的。在前线,他曾几次遇险。有一次他乘坐的汽车遭到敌机扫射,一颗子弹从身边射过,离他只差二三十厘米。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有一次他乘坐的飞机在着陆时坠毁,他幸免于难,但是受了重伤,导致脑震荡和内脏错位。 小说节选部分写的是索科洛夫从俘虏营逃回后的经历。卫国战争时期,共有700万苏军官兵被俘,备受虐待与屠杀,而即使逃归,也不受信任。索科洛夫的经历有一点例外,是因为他不但在战俘营坚持了斗争,而且机智地俘获了德军少校,押送他回到苏军阵地。在俘虏营,他每天都想逃回来,可是当他逃归并开始平民的生活后,才更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叙述语言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这些抒情和议论往往直抒胸臆,袒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狙(jū)击 瓦砾(lì) 一撮(cuō)盐 粘(zhān)住 翘(qiào)尾巴 胡诌(zhōu) 窒(zhì)闷 模(mú)样 衣襟(jīn) 泥泞(nìng) 梗(gěng)概 嗜(shì)好 吝啬(sè) 勋(xūn)章 脸颊(jiá) 狼吞虎咽(yàn) 2. 词语解释。 (1) 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2) 窒闷:因呼吸困难或氧气不足而导致的心胸不透气感。 (3) 胡诌:随口瞎编,胡说。 (4) 震荡:震动、动荡。多指社会、声音等。 (5) 振荡:振动;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课 前 准 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研读、讨论文本,让学生体会这篇小说用意识流手法造成悬念的艺术特点。 2. 探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方面的作用。 3. 体会战争对人的戕害和对文化的毁灭,更深刻地认识战争。   资料卡片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二战”爆发后应征入伍,历时6年,被俘入战俘营,后被释放,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 1947年伯尔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专业作家。这一时期伯尔参加了“以探讨一切当代问题为宗旨”的文学社团“四七社”,并成为该组织的重要成员。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作品基调灰暗、抑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正点到达》(1949)、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1951)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1950)等。成名作《正点到达》已成为原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五六十年代,伯尔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广阔,技巧也日趋娴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声没吭》(1953)、《无主之家》(1954)、《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等。这些作品主要写原联邦德国战后“经济奇迹”中的小人物的种种遭遇,其中《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70年代,伯尔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高峰。1971年发表的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