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唐诗《春晓》英译本.docVIP

从译者主体性看唐诗《春晓》英译本.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译者主体性看唐诗《春晓》英译本

从译者的主体性看唐诗《春晓》的英译本   摘 要:在影响翻译质量的因素中,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唐诗《春晓》Witter Bynner和许渊冲的两译本,试图分析译者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春晓》;英译本 Witter Bynner,美国诗人,中国文学史学者。他与中国友人一起翻译了不少中国诗歌,其代表作之一便是《唐诗三百首》。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是我国诗歌翻译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的“三美”理论是许渊冲先生早期最有代表性的诗歌翻译理论,并且一直指导着他的诗歌翻译实践 1 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即翻译主体能动地操纵原本,转换原本,使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译者的意识形态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必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其又会影响翻译策略。翻译就是改写和操纵文本以使其符合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目的。翻译中的删减就是典型的社会意识对翻译的影响 1.2 译者的文化立场 译者的文化立场总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面对不同文化,译者立场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也不同。即译者的文化取向可能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文化,通过翻译来维护现行的文化,如19世纪对苏联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可能通过翻译来批判现行文化进行改革,如梁启超翻译的一些政治书目及中西方冷战时期对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时的删减和改写 1.3 译者的动机 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没有目的。翻译是一种动机性很强的跨文化活动。翻译动机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翻译策略。梁启超翻译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世纪末期,梁启超认为翻译是一种振兴国家的途径。他认为中国最需要关于西方法律、政治、历史、教育和商业等等的作品翻译来改革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 1.4 译者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和个人经历 译者的审美价值、创造性和个人经历也会对译本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是同一个人翻译的不同作品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2 从译者的主体性来对比研究《春晓》 《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所做的一首五言诗。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这首小诗共有四行20个字,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写景,描写了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通过描写夜间的潇潇风声,渲染户外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转为惜春。然而惜春即是爱春,爱极而惜,全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这首小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其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更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将其译为英文,广为流传。下面对《春晓》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译文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原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一: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Witter Bynner 译) 译文以第一人称的描写方式,即诗人本人以抒情主体直接介入外在情景,并以自身的感受作为描述中心。也就是说,在译作中,外在情景全围绕抒情主题自身展开。这种译法满足了英文语法表达习惯,但汉语古诗极重诗的抒情性,诗人常常不漏痕迹的消融于客观事物之中达到物我交融。原诗中诗人写春之声,处处蹄鸟、潇潇风雨,都只是诗人在室内耳闻,而这阵阵春声透露的无边春色则留给读者去想象,去体味。因此,全部采用第一人称过于直白,把原诗中隐含的意思说了出来,这不利于含蓄之美的创造,也难于构筑特别的意向,无法扩大读者的审美参与意识 译文二: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awake till I hear birds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